多柴多桑兮繁阴,栗熟兮山前山后而多闻。
有人兮素心,林密林疏兮溪山自为秋春。
不见兮相思,相思兮起下床而揽衣。
南畴兮嘉穟,北牖兮新葵。
转南村兮西庐,夫岂众芳兮要之。
何所独无芳草兮,惟吾宇其增菲。
纷有此内美兮,奚适而非良期。
勿知太元兮,又焉知义熙。
【注释】1.栗里:地名,在今陕西周至西南。2.华阳窝:即华阳隐居地,在今四川崇庆县境内。3.南村辞:指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之句。4.素心:纯朴、清白的心意。5.林密:树林茂密。6.秋春:春秋两季。7.相思:思念。8.起下床:起床。9.揽衣:整理衣服。10.南畴:南边的农田。11.夫岂众芳:难道只有众芳。12.何所独无芳草:什么地方没有芳草呢?13.菲:香草。14.奚:何。15.太元:指晋朝。16.义熙:指东晋孝武帝司马昌明年号,即公元362~371年。
【赏析】此诗为作者自伤身世之词。诗人因不得意而辞官归隐,但终不能忘怀世事,故作此诗以抒忧愤。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首章写隐居生活的闲适。前四句写隐居环境的清幽宁静。“多柴多桑”“繁阴”,表现了山林的茂盛和树木葱茏;“栗熟”二句则写山前山后栗子成熟,到处可以听到栗树的果实落下时发出的响声。这些内容都渲染出一种闲适、清幽的气氛。“不见”二句写思妇对征人的思念。“相思”二字点出主旨,表达了作者内心深沉的苦闷。“下床而揽衣”,说明征人已离家在外。“起下床而揽衣”与《归去来兮辞》中的“荡胸生曾云”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通过动作描写来表达内心的矛盾。
次章写对世道的不满。“南畴兮嘉穟”,写农夫在南亩种庄稼,丰收在望。“北牖兮新葵”,写农人在北窗边栽种葵菜。两句都是用典,意在表明自己虽然脱离了仕途,却依然关心民生疾苦,不忘国计民生。然而,“转南村兮西庐”,又写出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他感叹说:“夫岂众芳兮要之?”意思是说:“难道只有众花吗?”言外之意是说,那些只顾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众芳”。这里也含有对当时政治黑暗的讽刺意味。
三、四章写对自己孤独生活的感慨。“何所独无芳草兮,惟吾宇其增菲。”这两句是说,哪里有不是芬芳的芳草啊!我的家园却因此更添了芳香。“纷有此内美兮,奚适而非良期。”这两句是说,我拥有这么多美好的内在品质啊!到哪里不是美好的日子呢?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然被排挤、被诽谤,但依然不改初衷,保持本色,仍能过着恬淡的生活。最后,诗人感叹说:“勿知太元兮,又焉知义熙。”意思是说:“你哪里知道太元年号呢?又怎么知道义熙年号呢?”这是说自己的处境艰难,难以为继,希望对方能够理解自己的心情,给予同情。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在隐居生活中的思想感情。一方面,他仍然关心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保持着一颗报效国家的赤子之心;另一方面,他也深深地感到了世态炎凉、人心不古的痛苦和无奈。这种复杂的心态使得他在隐居生活中既充满了矛盾,又充满了矛盾。然而,正是这种矛盾使他更加珍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