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兮凭声,寄无所兮夫何能陶我心。
酤我醑我兮勿充,岂其馀兮于琴。
山空兮声出,溪空兮声澈。
迟有弦兮何时,溪山兮为我流水而白雪。
虎溪石兮溅溅,灵山树兮栾栾。
柏下之人已往兮,清吹毋为之轻弹。
【注释】
写意:用文字表达意思。
琴:指古代弦乐器。
酤(gū):买、取。
余:我。
清吹:清新的音乐。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晚年隐居栗里华阳山时,借咏琴以寄托其怀。
诗的前四句是说:写意啊,全凭声音;寄情啊,又有何能陶冶我心?“写意”与“寄情”,本是艺术创作上的两种不同方法。“无它,唯手熟尔”(欧阳修《试笔》),“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游《文章》),都是强调“手熟”的重要性。这里诗人却一反常例,把“写意”作为主要的艺术追求。这大概也是由于他长期在宦海中浮沉,对官场的丑恶已看得够多了,因而在归隐之后,反而想用音乐来抒发内心的抑郁不平之情。所以诗人在开头便直说:“写意兮凭声。”这是从“写意”入手,而以“写声”收束,中间两句则是对这种“写意写声”的概括。“夫何能陶我心?”意思是说:这样的声音怎能使我的内心得到陶冶呢?“陶我心”是说通过音乐使我的心得到净化、升华,也就是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但是诗人在这里却用了反问的语气,这就使读者感到他对音乐的爱好和向往之心是如此强烈,以至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
五至八句是诗人想象中的一幅画面:酒醉之后,弹琴时那悠扬的琴声仿佛是溪水潺潺地流过,清澈透明。诗人似乎听到了那溪水在歌唱,唱着春天的歌,唱着高山流水的歌。这溪水,既是实景,也是虚境,是诗人心境的象征。“迟有弦兮何时,溪山兮为我流水而白雪”,这两句紧承上文而来,进一步渲染那种美妙的音响效果,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虎溪石兮溅溅,灵山树兮栾栾。”两句分别描写的是溪边虎啸石和山上树木。这虎啸石和山林树木,又是实景,又是虚境,它们的形象都与前面所描绘的溪水形象互相映衬,相映成趣。“柏下之人已往兮”,这是诗人的自况语。他既感叹自己的身世之坎坷,又感叹自己年华的流逝。“清风吹兮不要弹”,诗人最后以一句反诘结束全诗。这句诗是说:清风啊,请你不要再吹奏了。“不要弹”是说不要轻弹,不要打扰我的静谧的生活。“清风吹兮不要弹”一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依恋,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态度——超然物外,淡泊名利,安于清贫,乐于隐居。
诗人运用多种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幅幽雅清丽的山水画,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