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茅庵,三间七架。
两畔更添两厦。
倒坐双亭平分,扶阑两下。
门前数十丘䆉稏。
塍外更百十株桑柘。
一溪活水长流,馀波及、蔬畦菜把。
便是招提与兰若。
时钞疏乡园,看经村社。
随分斗米相酬,环钱相谢。
便阙少亦堪借借。
常收些、笋乾蕨鲊。
好年岁,更无兵无火,快活杀也。
【注释】
质:质朴,朴素。瑶姬:神话中的仙女。
浙江僧嗣宗住庵:杭州有个僧人嗣宗在山中建了一座茅庵。
倒坐双亭平分:双亭是两栋相对的亭子,它们平分着茅庵前的小院。
䆉稏(tún):一种草名,也指这种草的茎杆。这里泛指草垛。
塍(chéng)外更百十株桑柘:沿着田埂外面种了百十棵桑树和柘树。
招提:寺院。兰若:佛教语,指寺院。
时钞疏乡园、看经村社:不时地到乡村去抄写经书,参加村社活动。
斗米相酬,环钱相谢:用一斗米来回报,用几枚铜钱来答谢。
常收些、笋乾蕨鲊(zǎhà):经常收集一些鲜嫩的竹笋,腌成笋干;将鱼制成鲊。
好年岁,更无兵火:美好的年头,没有战事和火灾。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隐士生活的诗。首句“别素质”,点出隐居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次句“忆瑶姬”,即回忆那位美丽的仙女,以喻其高洁之志气。三、四两句写庵舍的简陋,但有双亭倒坐于小院,又有双楼扶栏下,可见居者虽穷而雅兴不减。五六句写庵前环境,门庭冷落,门前却堆满了禾草;田埂之外,桑柘丛丛,一派田园风光。七至八句写溪水长流,水波荡漾,滋润菜畦。九句承上启下,既是对前面环境的总结,又是对后文“便阙少亦堪借借”的解释。“招提”即寺院,“兰若”是佛寺,说明隐居者虽然清贫,却也能过着自食其力的清苦生活。结尾两句写居者的生活内容,时到乡村去抄经书,又常与村人一起饮酒作乐。末句说,即使自己再贫困,只要自己能自给自足,也是值得的。
这首词语言朴实,风格自然,意境恬淡,是一幅农村田园风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