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性本为明,返为群物迷。
境净皆径山,心清即苕溪。
启扉迥临湖,湖宽觉天低。
花木春艳艳,松竹凉凄凄。
凭栏快神襟,永与尘事暌。
归船动菰蒲,兴断残霞西。
浮烟暝自起,待得众羽栖。
贮空诸佛心,妙理何端倪。
乘流与遇坎,万理皆筌蹄。
聊陈渊明意,斧藻粲幽题。
岂有明月珠,祇照浊水泥。
期我老中林,灭迹为圃畦。
况复大开士,赋咏自攀跻。
禅深有根源,句圆无角圭。
乃知文字工,自与造化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蕃的作品。下面是对其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苕溪僧妙询于其所居净域开小轩楚僧举季若 为永名仆以陶靖节乘流 遇坎之语榜曰乘遇亦足以触所遇而安不然虽无名可矣
译文:苕溪的僧人妙询在他所居住的地方(净域)开辟了一间小轩。楚僧举季若,作为永名的仆人,他骑着陶渊明(字潜)乘坐的小船,遇到困境时用“乘遇”来安慰自己。诗中还写道:“榜曰乘遇,亦足以触所遇而安”。
注释:苕溪,指中国浙江省境内的苕溪水系。净域,这里指一个清净的地方。小轩,指小屋子或小亭子。楚僧举季若,即楚僧举,他是永名的朋友,名叫季若。
一性本为明,返为群物迷。
译文:人的本性本来清澈明亮,但一旦迷失在世俗之中就会被迷惑。
注释:性本,本性。明,清晰、明亮。群物,指世间万物。迷,被迷惑。
境净皆径山,心清即苕溪。
译文:当心境纯净时,所有的道路就像山径一样清晰;心境清静时,就像苕溪一样宁静。
注释:境净,心境纯洁无暇。径山,形容道路直且清晰。心清,心境清明。苕溪,指的是苕溪水。
启扉迥临湖,湖宽觉天低。
译文:推开门远眺湖面,湖水如此宽广以至于感觉到天的低矮。
注释:启扉,打开门。迥临湖,远离湖水。天低,感觉天空很低。
花木春艳艳,松竹凉凄凄。
译文:春天里的花朵和树木色彩艳丽,而松树和竹子则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
注释:春艳艳,春季花朵繁盛的样子。凉凄凄,冷清幽远。松竹,指松树和竹子。
凭栏快神襟,永与尘事暌。
译文:站在栏杆上畅快地呼吸新鲜空气,让自己永远超脱世俗事务的纠缠。
注释:凭栏,手扶栏杆。神襟,指人的精神面貌或心情。快,舒畅。尘事,指世俗的事物或人事。
归船动菰蒲,兴断残霞西。
译文:我坐着船回到了船上,看到残阳西下的景象。
注释:归船,回家的船。菰蒲,一种水生植物。兴断,兴致中断。残霞,夕阳西下的云霞。
浮烟暝自起,待得众羽栖。
译文:傍晚时分,云雾缭绕升起,等到众鸟都栖息后自然散去。
注释:浮烟,飘动的烟云。暝,日暮时。自起,自然形成。众羽,众多鸟儿。栖,栖息。
贮空诸佛心,妙理何端倪。
译文:储存着虚空中的佛心和微妙的道理,它们究竟在哪里?
注释:贮,收藏、蕴藏。空诸,指虚空。佛心,佛教徒的心。妙理,微妙的道理。端倪,迹象、线索。
乘流与遇坎,万理皆筌蹄。
译文:乘着水流前行,遇到困难时也能找到解决的办法——所有的道理都可以作为工具或方法。
注释:乘流,乘着水流前行。遇坎,遇到困难或挑战。万理,一切事物的道理。筌蹄,比喻工具和方法。
聊陈渊明意,斧藻粲幽题。
译文:姑且陈述一下陶渊明的思想,他的诗作丰富多彩、充满深意。
注释:陈,陈述、叙述。渊明,指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斧藻,指诗文的才华。粲幽题,意思是内容丰富、含义深远的题目。
岂有明月珠,祇照浊水泥。
译文:难道有一颗像月亮一样的明珠吗?只照亮了浑浊的水泥地面而已。
注释:岂有,哪里会有。明月珠,比喻美好的东西。祇,只是。浊水泥,比喻不纯净或污浊的事物。
期我老中林,灭迹为圃畦。
译文:期待我能在一个清净的地方终老,在那里我可以脱离尘世的纷扰。
注释:期我,期望我。老中林,指一个安静的环境或地方。期,期望、期待。中林,泛指森林或丛林,这里用作比喻。圃畦,菜园、菜地的意思。
况复大开士,赋咏自攀跻。
译文:何况是一位高僧大师呢?他能够自由自在地吟诗作对、游山玩水,不受任何限制。
注释:况复,更何况、更况且。大开士,指有大智慧、德行的人。赋咏,吟诵诗歌。自攀跻,自行攀登至高处,这里指自由自在地生活和修行。
禅深有根源,句圆无角圭。
译文:禅宗的智慧非常深厚且有其根基,诗句圆润无棱角如同圭玉般美丽。
注释:禅深有根,禅宗的智慧深厚而且有其根基。句圆无角圭,诗句优美圆润且无棱角如同圭玉一般珍贵。
乃知文字工,自与造化齐。
译文:因此知道文字的艺术非常高超,它与天地的造化一样伟大。
注释:乃知,因此知道。文字工,文字艺术高超。自与造化齐,与天地的造化一样伟大。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情感来表达诗人对于人生态度的理解。诗人以自然界的景象来隐喻人生的起伏和变化,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生活哲学。同时,诗人也借由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