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关陇水隔天区,壮士何人是破奴。
一日顿传三节度,十年空斗五单于。
坐谈激烈心犹在,疲俗雕残喘未苏。
安得仓箱盈百万,少令天下足军储。
以下是对《立秋二首 其二》逐句的详细解读:
- 诗句释义:萧关陇水隔天区,壮士何人是破奴。
- 萧关陇水:指萧关和陇水的意象,象征着边塞的景象。
- 隔天区:形容距离之遥远。
- 壮士何人:询问壮士是谁,表现出诗人对英雄的渴望。
- 破奴:破敌的意思,表现了壮士的英勇气概。
译文:在萧关和陇水之间隔着天空和大地,谁是那个壮士能打败敌人?
注释:萧关,古代边关要塞,位于今甘肃临洮县西南。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勇士的赞美和敬仰。诗人通过描绘萧关陇水之间的辽阔空间,展现了边塞的壮丽景象。诗中的“壮士”一词,既体现了诗人对英勇人物的崇敬,也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批评。整首诗充满了豪迈的情感和对英雄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和平的向往。
诗句释义:一日顿传三节度,十年空斗五单于。
- 顿传:突然传下来,形容消息迅速传播。
- 三节度:指三个地方的军事指挥官,可能是边关将领或朝廷大臣。
- 五单于:古代对匈奴王的尊称,此处可能指匈奴或其他少数民族的首领。
译文:一天之内突然传来说有三个地方的军事指挥官投降了,十年的时间空费心思去战斗匈奴五次,却毫无成效。
注释:节度,原指节度使,是唐代的地方军事长官,此处泛指地方军事领导。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于边疆战事的失望和无奈。诗中通过对比“一日”和“十年”的时间跨度,强调了军事行动缺乏效果的事实。诗人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出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担忧和忧虑。全诗情感深沉,既有对战争的批评,也有对和平的向往,反映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
《立秋二首 其二》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古诗词,通过对边疆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英雄的赞美、对战争的反思以及对和平的向往。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也是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在赏析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