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老自厌壶头,壮志诸孙凛未休。
稍喜烽烟从绝塞,即闻貔虎静中州。
先声早已传推毂,婉画聊烦佐运筹。
好去刘公书一纸,无忘老子上南楼。
送马参议观国从辟刘太保伏波老自厌壶头,壮志诸孙凛未休。
稍喜烽烟从绝塞,即闻貔虎静中州。
先声早已传推毂,婉画聊烦佐运筹。
好去刘公书一纸,无忘老子上南楼。
注释:
伏波:指的是西汉名将马援(字文渊),曾被封为伏波将军,所以后人称他为“伏波”。
壶头:山名,在今陕西省黄陵县西北。
诸孙:指马援的子孙。
上南楼:登高远望。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送别友人刘太保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和深厚友谊。
首句“伏波老自厌壶头”,以马援自比,表达了自己对事业的追求和决心。马援年轻时曾经被举荐到京城长安,但因为家境贫寒而未能得到重用,只好回到家乡南阳。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兵法,希望有一天能够为国家效力。
第二句“壮志诸孙凛未休”,则进一步表达了马援的豪情壮志。他希望他的子孙们能够继续传承这份豪情壮志,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句“稍喜烽烟从绝塞,即闻貔虎静中州”,描绘了一幅边疆安定、国家繁荣的景象。这里所说的“烽烟”是指边境上的警报,而“貔虎”则是指勇猛的军队。通过描绘这些景象,诗人表达了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第四句“先声早已传推毂,婉画聊聊烦佐运筹”,则是在赞美友人的才华和智慧。马援曾经担任过荆州牧,治理地方有方,因此得到了人们的称赞和尊敬。在这里,诗人用“先声早已传推毂”来形容马援的影响力和声望,而“婉画”则是指优美的画作或者诗歌。通过赞美友人的才华和智慧,诗人表达了对自己与友人的友情的珍视。
最后一句“好去刘公书一纸,无忘老子上南楼”,则是在表达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友人的祝福。这里的“刘公”指的是刘太保,而“老子”则是指作者自己。诗人希望友人能够带着他的祝福和期望出发,同时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与友人之间的友情。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同时,诗中也融入了作者对于友情的珍视和对友人的祝福,体现了深厚的友谊和美好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