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微吟透绮疏,乍令人意少欢娱。
留连夜景萧条甚,引惹秋声迤逦殊。
似向蜗庐频学啸,恐随蛙鼓亦吹竽。
能鸣岂羡蚣蝑股,不语堪嗤蛱蝶须。
赋就情诗感长信,惊回仙梦失苍梧。
虽知物性何喧寂,应念年华却叹吁。
从此渐为寒月计,凭谁与画小轩图。
西堂忽起东归兴,望断青嵩接绿芜。

【注释】:

唧唧微吟透绮疏,乍令人意少欢娱。

留连夜景萧条甚,引惹秋声迤逦殊。

似向蜗庐频学啸,恐随蛙鼓亦吹竽。

能鸣岂羡蚣蝑股,不语堪嗤蛱蝶须。

赋就情诗感长信,惊回仙梦失苍梧。

虽知物性何喧寂,应念年华却叹吁。

从此渐为寒月计,凭谁与画小轩图。

西堂忽起东归兴,望断青嵩接绿芜。

【赏析】:
《闻蛩和长句》,全名《闻蛩和长句》。《古今图书集成》引《词林纪事》载:此诗题作“秋夜闻蛩”,而诗中无“秋”字。据《全唐诗》卷六五三载,有“秋”字,则当为唐末诗人方干所作。方干(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雄飞,号玄英,新河(今属河南)人,早年曾游历江淮间,后终老于故乡。方干工诗善文,尤以诗闻名当时,与郑谷、喻凫、张乔等并称“大梁诗派”。其诗多写个人生活经历,题材内容较为狭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平易通俗。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情感深沉,给人以深深的震撼。诗人通过描绘秋夜的寂静和孤独,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同时,诗人也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暗示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诗人以“听蟋蟀的叫声”开篇,这既是一种听觉上的享受,也是一种心理上的慰藉。然而,这短暂的快乐很快被一种深深的忧郁所取代。诗人用“乍令人意少欢娱”来表达这种情绪的变化。这里的“欢娱”和“少欢娱”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情感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色,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忧郁的情感。夜色的寂静,秋声的悠扬,都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孤独和无助。诗人用“留连夜景萧条甚”来形容自己的感受,这里的“萧条”和“甚”都强调了这种情感的深度和广度。

诗人又转向了自然界中的其他声音,如蛙鼓和虫鸣等。这些声音虽然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但它们并不能带给诗人任何安慰或快乐。相反,诗人用“引惹秋声迤逦殊”来形容这些声音带来的困扰和烦恼。这里的“迤逦殊”和“引惹”都表明了这种情感的强烈和持久。

诗人又从另一个角度来描写自己的情感和感受。他想到了蜗牛和蛤蟆的生活状态,以及它们的叫声和行为特点。这些生物虽然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它们的存在并不能带来任何快乐或安慰。诗人用“似向蜗庐频学啸,恐随蛙鼓亦吹竽”来形容自己的担忧和疑虑。这里的“学啸”和“吹竽”都是比喻,分别指学习和模仿别人的行为,以及盲目跟风的意思。这种情感的深沉和复杂,让人不禁感叹人生的无奈和悲哀。

诗人又回到了自己的感受上。他认为即使是能够发出声音的动物,也未必能够真正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心世界。这里,诗人用“能鸣岂羡蚣蝑股,不语堪嗤蛱蝶须”来形容自己的感慨。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即使是能够发出声音的动物,也未必能够真正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心世界;而那些不说话的动物,反而更能体现出它们的智慧和独特性。这是一种对自然现象的深刻理解和领悟。

诗人再次转向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他觉得无论是哪种动物,都无法真正地理解人类的情感世界。这里,诗人用“赋就情诗感长信,惊回仙梦失苍梧。”来形容自己的感慨。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当他写下这首诗时,心中充满了深深的感慨和失落;当他读完这首诗后,他的梦境也被惊醒了,仿佛失去了往日的自由和宁静。这是一种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幻的深刻感悟。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寂静和孤独、夜晚的景象、自然界的声音、动物的行为特点、人类的喜怒哀乐以及梦境的变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孤独、好奇、感慨和失落等多种情感。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画面,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