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知求道,冀保衰朽质。
金阙劳仰望,玉经探秘密。
尝闻造化理,虚静乃不屈。
又闻栖真士,幽处遁荆荜。
深藏虽混同,安养自诚一。
广采与博访,未遇敢怀佚。
诵经期万遍,掩卷复开帙。
才能简思虑,了不见象物。
谁将林泉屦,易取尘土绂。
渠意良有得,吾曹又何失。
爱君气容和,欣乐不在瑟。
得鼎必全神,逢丹可换骨。
方蓬达去路,寰海空白日。
愿开循循诲,灵台非缜栗。
【解析】
-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平生知求道,冀保衰朽质”,这是说自己一生都在追求道德之道,希望以此来保全自己的衰老之质;“金阙劳仰望,玉经探秘密”,这两句是说,我常常仰望着金光闪闪的宫阙,探索着深奥的经书;“又闻造化理,虚静乃不屈”,这两句是说我又听说了自然万物的道理,只有虚心静气才能不向邪恶屈服;“又闻栖真士,幽处遁荆荜”,这两句是说又听说了隐居山林的隐士,他们在幽深的山野中修炼自己;“深藏虽混同,安养自诚一”,这两句是说即使身居混同的境界,也要修养自己保持诚一的品质;“广采与博访,未遇敢怀佚”,这两句是说广泛地搜集和询问,但还没有遇到贤人时,也不敢懈怠自己的学识;“诵经经万遍,掩卷复开帙”,这两句是说背诵《易经》的时候,要反复翻阅;“才能简思虑,了不见象物”,“谁将林泉屦,易取尘土绂”,这两句是说自己虽然有才能和智慧,但却不能思考清楚事物的表象;“渠意良有得,吾曹又何失”,这两句是说对方的想法确实有所得,我们又有什么过错呢?“爱君气容和,欣乐不在瑟”,这两句是说自己对友人的气度和风度感到喜爱,他的快乐并不是来自琴瑟之类的乐器。
- 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的把握。首句“平生知求道,冀保衰朽质”,诗人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表明了自己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颔联“金阙劳仰望,玉经探秘密”,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道家经典和道教思想的向往。颈联“尝闻造化理,虚静乃不屈”,诗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于“虚静”的推崇,认为这是能够战胜一切邪恶的秘诀。尾联“爱君气容和,欣乐不在瑟”,诗人通过对友人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于交友的态度以及对于朋友所表现出的快乐境界的赞赏。
- 鉴赏古代诗词中的重点词语:
(1)炼字(炼句)。所谓炼字是指用精炼、准确的词语来表情达意的方法。炼句是指用准确贴切、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2)关键词语分析。如“方蓬达去路,寰海空白日”“方蓬达去路”指诗人已经到达仕途的尽头,无法再继续前进。“寰海”指天地,广阔无边。“空白日”指没有事情可做,无所事事的日子。
译文:
人生在世就应该追求真理,以求得身心的安宁。
我经常抬头仰望着金光闪闪的宫殿,探究着玄妙的经书中的秘密。
我曾听说过自然的规律,只有虚心谦让才能不屈于邪。
我又听说那些隐居山林的隐士们,他们住在幽暗的山林之中,远离世俗的纷扰。
虽然身处混同的境界,但也要修养自身保持诚心。
我要广泛地学习,不断地请教问题,却不敢懈怠自己的学问。
我反复诵读《周易》这部经书,每读一遍都要重新打开书本。
我有才能但心思过于复杂,因此看不清楚事物的表象。
谁能把林泉鞋换成尘埃鞋?
他的想法确实有所得,我们又有什么过错呢?
我喜爱你的气质平和从容,你的快乐并不是来自琴瑟之类的乐器。
得到鼎鼎后必须全神贯注,遇见丹鼎后可以更换骨髓。
现在你已经离开了官场的道路,四海之内都是白茫茫一片无际。
我希望你能够循循善诱地教导我,灵台庙宇不要过于拘谨。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当时作者孔毅甫任秘书省正字。此诗为酬答友人之作,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名利得失的态度。全诗以抒情为主,语言朴实,格调沉郁,风格清劲而不失潇洒。
开头两句写诗人的人生追求。诗人自称“平生知求道”,即从年轻时就追求道术之道,希望以此保全自己的衰老之质。“冀保衰朽质”是说希望自己即使年老体衰也能保持操守。“金阙”二句,是说诗人经常仰望着金光闪闪的殿堂,探求着玄妙难解的经书中的秘密。这两句诗既表明诗人对道家经典的热爱,也显示了他渴望掌握其中玄机的强烈愿望。“又闻”以下四句,则是说诗人曾经听说过自然界万物的道理,认为只有做到虚心谦让、恬淡无欲,才能不向邪恶屈服。诗人还说他曾听说一些隐士居住在山野之中,远离世俗的纷扰。这些隐士之所以能远离尘嚣、潜心修炼,是因为他们在幽深的山野中找到了精神寄托之所在。“深藏虽混同,安养自诚一”一句是说即使身处混同的境地,也要保养身心、保持真诚。“广采与博访,未遇敢怀佚”二句,是说广泛地学习、不断地请教问题,却不敢懈怠自己的学问。诗人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请教别人,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中间六句是全诗的主体部分。“诵经经万遍,掩卷复开帙”二句,是说诗人背诵《周易》这部经书的时候,要反复翻开书本。“才能简思虑,了不见象物”二句,是说虽然有才能智慧的人应该简化思维、减少杂念,但是有时却不能看清事物的真实面貌。“谁将林泉屦,易取尘土绂”二句,则是说又有谁能将那林泉鞋换成尘埃鞋呢?因为只有那些真正懂得修道之人才能做到这一点。这两句诗既是说有人将林泉鞋换成尘埃鞋以示与众不同,也是在说自己虽然有一双林泉鞋,却不屑于将它换成尘埃鞋。诗人认为只有真正做到超然物外,才能摆脱世俗的纷扰,保持内心的宁静。“渠意良有得,吾曹又何失”二句是说对方的想法确实有所得,我们又有什么过错呢?这里所说的“渠意”,就是指那位隐士所持的观点和做法。诗人认为对方所持的观点和做法确实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而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指责对方呢?
最后六句是全诗的结尾部分。“爱君气容和,欣乐不在瑟”二句是说诗人喜爱那位朋友的气度和风度,他的喜悦不在于享受琴瑟之类的音乐。“得鼎必全神,逢丹可换骨”二句是说得到仙鼎后必须全神贯注,遇到丹鼎后可以改变骨骼。这里的“得鼎”是指得到了仙鼎这种神奇的宝物。诗人认为仙鼎是一种神奇的宝物,一旦得到它就能使人得到长生不死、超凡脱俗的好处。“方蓬达去路,寰海空白日”二句是说现在你已经离开了官场的道路,四海之内都是白茫茫一片无际。“愿开循循诲,灵台非缜栗”二句是说希望他能循循善诱地教导我,灵台庙宇不要过于拘谨。
综观全诗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位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他追求的是道术之道,希望以此保全自己的衰老之质;他崇尚的是虚心谦让、恬淡无欲的精神;他珍视的是林泉鞋和尘埃鞋的区别;他羡慕的是那位能够脱离世俗纷扰的朋友;他追求的是仙境中的长生不死之道;他期待的是在官场之外有一个广阔的空间去施展才华。全诗以抒情为主,语言朴实而又深沉婉曲,充满了一种清劲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