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危不遑恤,是非谁与论。
前史岂不载,开卷徒沾巾。
伏读珠玉书,飘飘若凌云。
遐追古作者,宁让圣俞文。
顾我亦何人,濡毫来效颦。
二贤迹益显,馀波激后尘。
【译文】
我伏在地下,有幸承蒙您亲自审阅出示的诗轴,并让我和侍郎郑公浅沙泉唱酬的诗作。我来不及考虑,就随意地作了一首。
担心危险,顾念到自己不能自保,谁去和我论是非?以前的历史难道没有记载过吗?翻开史书,只能沾湿衣袖而已。
我读您的珠玉般的文章,飘飘然好像凌云驾雾一般。遥想古代的作者,怎么能让圣俞的文章压过一头呢?
想到我这个人,又是何等的渺小!拿起笔来,只能效颦而已。
两位贤人的功绩日益显赫,他们的余波激荡着后世。
【注释】
丈人:对老人的敬称。
佥判:副长官。
尝与侍郎郑公浅沙泉唱酬:曾和侍郎郑公在浅沙泉唱和。郑公:郑处晦,名涣,宋真宗时任宰相。
次韵:按原诗的韵律填写自己的词句。
倾危:指地位低下,处境危险。
宁:怎么。
前史:指历史上的典籍。
开卷:打开书页。
濡毫:沾湿毛笔。效颦:模仿别人的样子。颦:皱眉头。
二贤:指郑公和范仲淹。
迹益显:功绩更加显著。
馀波:指遗留下来的余波。
后尘:后人。
【赏析】
《感遇》共三首,此为第三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坚持理想追求的崇高品质。全诗语言质朴,直白如话,却感情深沉,意蕴丰富,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佳作,堪称唐人五律中的佳品力作。
首联写自己的处境。“倾危”一词,既写出了自己处于朝廷斗争漩涡之中的危机四伏的境地,又表明自己随时都可能面临死亡的危险,因而顾不上考虑个人的安危得失了。“是非”一词,既表明自己身处险境,不得不面对各种是非之争,又表明自己对于是非问题并不感兴趣,也不愿去争论什么。这两个词语,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在危急关头能够顾全大局,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诗人对于个人得失的淡然态度。
颔联两句,是对前一句的具体说明和补充。“前史”二字,既表明自己所面对的问题并非新问题,而是历史早已存在的问题,又表明自己所面对的问题不是孤立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开卷”二字,既表明自己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又表明自己对于这些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沾巾”二字,既表现了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无奈和悲伤,又表现了自己的情绪波动和情感波动。
颈联两句,是对自己所采取的行动和态度的描述。“伏读”二字,既表明自己已经阅读了皇帝的诏书,也表明自己的行动是在皇帝的命令之下进行的。“珠玉”二字,既表明自己所写的诗作如同珍珠宝玉一样珍贵,又表明自己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飘飘”二字,既描绘出自己诗歌的艺术形象,又表现出自己的情感波动和情感波动。
尾联两句,是对前面内容的进一步总结和升华。“遐追”二字,既表明自己对于古代的诗歌作品有着深刻的印象和了解,又表明自己的诗歌创作受到了古人的影响和启示。“宁让”二字,既表明自己不愿意因为自己的诗歌而影响到了他人的名誉和成就,又表明了自己的谦逊和自谦的态度。“圣俞文”二字,既是指范仲淹的文学作品,又是指自己的诗歌作品。“余波”二字,既表明自己的诗歌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又表明了自己的诗歌创作具有持久的价值和意义。
这首诗通过诗人自己对于朝廷危机的看法、对于历史问题的反思以及对诗歌创作的体会和感悟,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高洁品格,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