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身说法,未能忘言。
无量妙义,见于指端。
童子茗供,竹间治具。
涤烦消渴,惟此之故。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咏物诗,以龙眠居士画的十六大阿罗汉赞为题材。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 “俯身说法,未能忘言。”
- 注释:形容龙眠居士画的阿罗汉们正在向人们讲解佛法,他们的身形虽然低矮,但他们的言行举止却充满了智慧和慈悲,让人无法忘怀。
- “无量妙义,见于指端。”
- 注释:描绘了龙眠居士画作中的阿罗汉们所传授的佛法无边无际、深奥莫测,这些道理就隐藏在他们手指的尖端,等待着人们的理解和领悟。
- “童子茗供,竹间治具。”
- 注释:描述了画面中的童子正在为客人提供茶水和食物,他们身处竹林之中,环境清幽宜人。这里的“童子”和“治具”都是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温馨的画面。
- “涤烦消渴,惟此之故。”
- 注释:表达了画中阿罗汉们通过他们的教诲和行为,能够帮助人们消除烦恼、缓解痛苦,让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滋养。这是他们存在的唯一原因。
赏析:
这首诗通过赞美龙眠居士画的十六大阿罗汉赞,展现了他们的智慧、慈悲与德行。诗人通过对画作中人物的描绘,传达了他们对佛法的理解与领悟,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和追求。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