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都无宠辱惊,静中时见古今情。
大凡物必有终始,岂有人能脱死生。
日月相催飞似箭,阴阳为寇惨于兵。
此身果欲参天地,且读中庸尽至诚。

【注释】

偶作:偶然之作。

其三:第三首诗,此指《偶作》诗之三。

老去都无宠辱惊:老了以后就没有什么得失荣辱的惊恐了。

静中时见古今情:在平静之中,时常可以见到古今的情感变化。

大凡物必有终始:《易经》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万物都有产生和消亡的过程,这是自然的常理。

岂有人能脱死生:难道还有人能够逃避死亡生灭的规律吗?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对生死无常的深刻认识和感慨。

日月相催飞似箭,阴阳为寇惨于兵:太阳和月亮轮流交替,就像催促着飞箭一般,而阴阳二气相互斗争、互相残杀,也比战争残酷得多。这两句诗描绘了自然界的昼夜更替以及阴阳变化的剧烈场面,表现出了作者对自然规律深刻的感受力和敏锐的领悟力。

此身果欲参天地,且读中庸尽至诚:要想真正参与天地造化,那就应当研读《中庸》这本经典著作,做到心诚意正,真诚不伪。这两句诗体现了作者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表达了他对于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哲理诗。诗人通过对宇宙万物生死循环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感悟。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首句“老去都无宠辱惊”,诗人感叹自己在年老之后已经没有了得失荣辱的惊恐感。这是因为他深知生死轮回的道理,所以不再对外界的变化过于敏感。这里的“宠辱”指的是世间的荣华富贵与名誉地位;“惊”则是指受到这些外在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情绪波动。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他对世俗名利看淡了的态度。

“静中时见古今情”,诗人在宁静的环境中常常可以感受到古今之间的情感变化。这既是一种对时间的感叹,也是一种对历史的思考。这种情感变化可能源于对过去的回忆,也可能源于对未来的期望。诗人通过这种表达方式,展现了他对历史变迁的敏感性和对文化传统的尊重。

接下来的两句“大凡物必有终始”,是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总结。他认为万物都有产生和消亡的过程,这是自然的常理。这一观点不仅揭示了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也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诗人通过这一表述,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探索。

最后两句“岂有人能脱死生”,是对生死问题的回答。诗人认为无论人类如何努力,都无法逃避死亡生灭的规律。这既是对生死自然规律的肯定,也是对人类生命的无奈。然而,诗人并不因此而消沉或放弃,而是继续向前追求更高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自然规律的理解,还传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期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