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日炎洲似,暄妍趣岁华。
三冬开蛰户,十月见梅花。
翠管书云近,黄羊赛腊赊。
却愁迟暮雪,随意作横斜。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词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要逐句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中重要词语的意思,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思,把握诗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的情感。最后还要了解一些古代文学常识。本题是一道综合性学习题目,需要考生对整首词的内容、主题有全面的理解。
第一联“冬至前七日极暖风日炎洲似暄妍趣岁华”的意思是:冬至前的七天,天气极为暖和,风和日丽,犹如炎热的岛屿一样。这里的“寒”是指冬天的寒冷,“暄”指温暖,“妍”即“暖”,“趣”意为“趋”,指“趋近”。意思是说,冬至前的七天,气候异常温暖,风和日丽,如同酷热的岛屿一般。这两句写冬至前的天气。
第二联“三冬开蛰户,十月见梅花”的意思是:三冬时节,大地开始解冻,小动物们开始苏醒。到了十月,梅花已经盛开了。这两句写冬去春来。
第三联“翠管书云近,黄羊赛腊赊”的意思是:用绿竹制作的笙箫吹出的声音仿佛在告诉人们:春天就要来了!而那黄羊也正忙着为腊月做准备,比赛谁跑得最快。这两句写春意渐浓。
第四联“却愁迟暮雪,随意作横斜”的意思是:但又怕傍晚的大雪降临,让人措手不及,只能任凭它肆意地倾斜而下。这两句写晚雪将至。
【答案】
译文:冬至前的七天,天气极为暖和,风和日丽,犹如炎热的岛屿一般。冬至前的七天下地开始解冻,小动物们开始苏醒
。到了十月,梅花已经盛开了。用绿竹制作的笙箫吹出的声音仿佛在告诉人们:春天就要来了!而那黄羊也正忙着为腊月做
准备,比赛谁跑得最快。但又怕傍晚的大雪降临,让人措手不及,只能任凭它肆意地倾斜而下。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小令,写的是冬至前后的景色。全词语言清新明快,富有情趣。
上片描绘冬至前后的景物。起句“冬至前七日极暖风日炎洲似暄妍趣岁华”,写冬至之前的天气,以“极暖”“风日”两词点明时令;“炎洲似”写岛国炎热之状,与下文的“霜”相映衬;“暄妍”写冬去春来的景象;“岁华”指时光。“风日炎洲似,暄妍趣岁华”,既是写景,又是比兴。“三冬开蛰户”三句承“岁华”而来,写冬去春来。“三冬开蛰户”写冬去春来之始;“十月见梅花”写百花齐放之象;“三冬”指冬季,“开蛰”指小动物开始活动,“十月”指阳历十月,此时正是秋末冬初的时候;“见”字表明了花开花落、草木枯荣的自然规律。“三冬开蛰户,十月见梅花”二句写冬去春来。这两句写冬去春来,从冬至后的第一个节气立春算起,过了立春就是惊蛰,这时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到立夏时则百花盛开。
下片抒写诗人对晚来寒客的担忧。前三句写早来的寒客带来的不便;“翠管书云”、“黄羊赛腊”二句,写寒客未走,晚来的雪又飘落了。“翠管”即笛子,用翠羽装饰,以显示其贵重;“黄羊”即黄牛,这里借代牧民赶着牛羊送粮草入京。这三句写寒客未走,晚来的雪又飘落了。“却愁迟暮雪”,写诗人担心天冷得太快,雪花飘得太猛,会打乱自己的计划。“随意作横斜”,写雪势太大,难以预料,只好听其自然了。此词抒发了作者对来年农事丰收的期盼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