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作九成乐,丹凤仪其宫。
周备既醉福,高冈始鸣桐。
区区汉宣帝,杂霸期群聋。
恽诛广汉族,一变高文风。
德教既不任,览辉理未通。
惟昔周道衰,麟出大野中。
尼父绝史笔,盖伤吾道穷。
汉治非虞周,凤来与麟同。
胡然颍川守,乃敢贪天功。
下义上赏奸,甚哉其相蒙。

诗句翻译

舜制作了九成的乐章,丹凤作为其宫室的装饰。

周朝的福禄已经完善,高冈上开始鸣响桐木乐器。

区区的汉宣帝,杂糅霸道只希望群聋。

杨恽诛杀了霍光家族,一举改变了高文风。

德教不能胜任,览察光辉理未通。

只有过去周朝衰败时,麒麟才出现于大野中。

孔子绝笔不再作史书,大概是因为吾道穷途。

汉朝治世不是虞舜或周文王之治,凤凰和麒麟的出现同属一途。

为什么颍川郡太守竟敢贪天之功?

下流者上赏奸诈,这实在是相互欺骗。


注释与赏析

1. 舜作九成乐,丹凤仪其宫。

  • 诗句释义:舜帝创作了九成的乐章,用丹凤作为宫殿的装饰。
  • 关键词:舜、九成乐、凤(丹凤)、宫
  • 赏析:舜帝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圣明帝王,他创作的乐章充满了和谐与美好,而丹凤作为宫廷的装饰,则象征着尊贵与威严。这里的“凤”可能寓意着皇权的象征,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赞美。

2. 周备既醉福,高冈始鸣桐。

  • 诗句释义:周朝的福禄已经完善,高冈上开始鸣响桐木乐器。
  • 关键词:周、福、桐木乐器(鸣)
  •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比周朝与汉代,强调了周朝在治理国家时所展现出的美好景象和丰饶成果,以及随之而来的祥瑞现象——高冈上的梧桐开始鸣响,象征着吉祥如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盛世的向往和赞美。

3. 区区汉宣帝,杂霸期群聋。

  • 诗句释义:区区汉宣帝,杂糅霸道只希望群聋。
  • 关键词:汉宣帝、霸道、群聋
  • 赏析:这句诗批评了汉代的统治者汉宣帝过于追求个人权力和政治利益,导致民众无法享受到应有的幸福和安宁,反而成为了一群被蒙蔽的聋子。这里的“聋”不仅指听觉的丧失,也暗示了民众对于真实情况的无知和被欺骗的状态。

4. 恽诛广汉族,一变高文风。

  • 诗句释义:杨恽诛杀了霍光家族,一举改变了高文风。
  • 关键词:杨恽、霍光家族、高文风
  •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杨恽的政治行动给汉代政治带来的巨大变化,霍光家族的被诛杀,标志着一个时代政治风气的转变。杨恽的改变不仅仅是对个人的惩罚,更是对整个汉朝政治风气的一次深刻影响,使得政治更加清明、公正,为后世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5. 德教既不任,览辉理未通。

  • 诗句释义:德行教育不能胜任,览察光辉道理没有理解透彻。
  • 关键词:德教、览辉、理未通
  • 赏析: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德行教育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他认为德行教育并非易事,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努力才能有所成就。同时,他也指出了自己对仁义之道的理解还不够透彻,需要进一步学习和领悟。这种深刻的自我反思和求知精神,体现了诗人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深厚的学识水平。

6. 惟昔周道衰,麟出大野中。

  • 诗句释义:唯有昔日周朝衰败时,麒麟才出现在大野之中。
  • 关键词:周道、麟、大野
  •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比昔日和现今,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的感慨和思考。他认为只有在周朝衰败之时,才会出现像麒麟这样的吉祥之物,而当今社会却缺乏这样的祥瑞征兆,反映出一种失落和无奈的情感。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于历史兴衰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未来的担忧和期望。

7. 尼父绝史笔,盖伤吾道穷。

  • 诗句释义:孔子绝笔不再作史书,大概是因为吾道穷途。
  • 关键词:尼父、史笔、道穷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孔子放弃史书撰写的深深惋惜和理解。他认为孔子之所以不再写史书是出于对当时社会的失望和对理想的坚守,也是对自身道德修养的进一步提升和提升。这里的“道”不仅指的是儒家的道统观念,也包括对社会、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8. 汉治非虞周,凤来与麟同。

  • 诗句释义:汉朝的治理并非如虞舜和周文王那般伟大,但凤凰的出现与麒麟相同。
  • 关键词:汉治、虞舜、周文王、凤、麟
  •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汉朝和虞舜、周文王时代的比较,表达了诗人对汉朝治理水平的不满和失望。他认为汉朝虽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政治清明、道德风尚等方面却与虞舜、周文王时代相差甚远。但尽管如此,诗人仍然认为凤凰的出现与麒麟相同,意味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有一种美好的事物存在。这里的凤凰和麒麟都是吉祥的象征,代表着不同时代的美好愿景和期盼。

9. 胡然颍川守,乃敢贪天功。

  • 诗句释义:那个狂妄的颍川太守,竟然敢贪图天的功劳。
  • 关键词:颍川守、贪天功
  • 赏析:这句诗揭示了颍川太守的贪婪本性和短视行为。他认为那个颍川太守之所以能够贪图天功,是因为他有野心和欲望,想要借助自己的权势来实现个人的利益最大化。这里的“贪天功”不仅是对颍川太守行为的直接讽刺,也暗示了当时社会中一些人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公共利益的行为和倾向。

10. 下义上赏奸,甚哉其相蒙。

  • 诗句释义:向下讨好,向上奖励奸诈之徒,真是互相欺骗。
  • 关键词:下义、上赏、奸、甚哉、相蒙
  • 赏析:这句诗通过揭示上下级之间的互动关系,表达了诗人对于官场腐败现象的强烈不满和谴责。他认为在下者为了讨好上级而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而上级则通过奖励这些不正当行为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公共利益,也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原则。因此,诗人呼吁人们要警惕这种互相欺骗的现象,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首诗歌以其深邃的历史感、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悟和对未来的思考。通过对舜帝、周文王等历史人物及其象征物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通过对比汉宣帝、颖川太守等人的行为,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现实的残酷;通过揭露官场腐败现象,表达了对公正和清廉的渴望。这首诗既是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也是对未来的警示和呼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