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有逸民,乐天不忧。
唐有遗臣,嗜古好修。
或夷惠之拟伦,或斯冰之与俦。
炯松姿而筠操,又铁画而银钩。
集二妙之全美,接千载之风流。
载酒拂石,寻壑经丘。
吾将抱此而为栗里之游。

徐铉的篆书五柳传赞:晋朝有隐居的逸民,乐于天伦之乐而无忧。

唐朝有忠臣遗老,酷爱古代文化,勤于修习。

有的像夷惠那样超群出众,有的如斯冰般与古人齐名。

他们松柏的姿态挺拔,竹筠的品行坚贞,又有铁画银钩般的书法。

将二种妙处集于一身,承接千载的风流传统。

载酒拂石,寻壑经丘。

我打算抱着这份清雅,到栗里山中游玩。

【注释】

  1. 徐铉(920年~993年),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南唐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初以善文辞知名,曾官至散骑常侍,太子太保。
  2. 逸民:指隐居不仕的人。
  3. 唐有遗臣,嗜古好修:唐有忠臣遗老,酷爱古代文化,勤于修习。
  4. 夷惠:指孔子弟子伯夷和叔齐。二人都曾为周朝贵族,后因反对暴政,离开周国,在首阳山隐居。后人以“夷惠”来比喻隐逸之人。
  5. 斯冰之与俦:斯冰,指唐代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李白的诗风豪放奔放,清新飘逸,被后人称为“诗仙”。
  6. 炯松姿而筠操:炯,明亮的样子。松树的姿态挺拔,竹子的品行坚贞。
  7. 铁画银钩:形容书法笔力遒劲,犹如铁画银钩。铁画,即铁笔;银钩,指用银钩笔写的字。
  8. 集二妙之全美:集,集中;二妙,指书法和绘画。
  9. 栗里:指春秋时期鲁国的贤人孔丘,孔子曾在鲁国栗里居住讲学。后来这里成为孔子的墓地所在。
    【赏析】
    这是徐铉为唐代著名文人李白所书写的《李太白墓志铭》所作的一篇篆书赞词。全篇以颂扬李白的诗歌创作和书法艺术为主旨,抒发了作者对李白的崇敬和仰慕之情。
    第一句“晋有逸民,乐天不忧”,开篇便点明了李白的身世背景。晋朝时有位逸民乐得天伦之乐,而李白却并不因此而忧愁。这一句既表明了李白的人生态度,也体现了他对自然、对人生的热爱和追求。
    第二句“唐有遗臣,嗜古好修”,进一步描绘了李白的品格特点。唐有位忠诚的遗老喜爱古代文化,勤于修习。这两句不仅表现了李白的性格特点,也反映了他一生的执着追求和不懈精神。
    随后的句子通过比喻手法,赞美了李白的艺术才华。“或夷惠之拟伦,或斯冰之与俦”,有的像夷、惠那样超凡脱俗,有的如斯冰一般与古人齐名。这些比喻既表达了对李白艺术成就的高度评价,也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四句“炯松姿而筠操”,进一步强调了李白的个性特点。他的笔法如同松枝挺拔,墨迹如同竹子坚贞不屈。这句赞词不仅赞美了李白的书法技艺,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坚韧品质。
    第五句“又铁划而银钩”,则是对李白书法技巧的高度概括。铁划,形容笔力遒劲;银钩,则指用银钩笔写的字。这一比喻不仅描绘了李白书法的精湛技艺,也传达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理解。
    第六句“集二妙之全美”,则是对李白艺术造诣的整体评价。他将书法和绘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这句话不仅是对李白艺术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最后两句“载酒拂石,寻壑经丘”,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生活情趣的向往和赞美。他喜欢载酒拂石,寻壑经丘,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这些句子不仅展示了李白的生活状态,也体现了他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精神风貌。
    整篇篆书赞词通过对李白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的描绘和赞美,展现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才华。同时,它也体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之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