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之疑也,非取而并不足以为证,非视其印不足以为信。
既信矣,又何加焉,曰一以订吾友之言,一以贻吾家之传。
伤彼苟且,祗益可怜。
于虖昔贤。
【注释】
薛道祖:唐代诗人,字玄卿,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开元年间进士及第,官至中书舍人、太子少傅。工诗,多酬赠之作,风格清雅,有《薛氏集》。书简重本三帖赞:指薛道祖写给友人的三份书信。
疑也:疑问词,相当于“何”。
非取而并不足以为证,非视其印不足以为信:如果不亲自取来和核对,单从信上的印章是难以相信的。
一以订吾友之言,一以贻吾家之传:这是用来证实我和朋友的话,也是为了留下我的家风传给子孙。
伤彼苟且,祗益可怜:可惜那些不务实际的人,只会增加可怜的遗憾。
于虖:唉。昔贤:以前贤人。
【译文】
信函有疑问,不取来核实就不足以成为证据,没有看信上印章就不足以相信。
既然相信了,又何必再加什么呢?用它来确认我的朋友的话,也用来留下我们家的家风。
可叹那些苟且之人,只会增加可悲的遗憾。
唉!以前贤人。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当时作者薛道祖正在长安任职。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你给我的信,我没有亲自去取来看,只是看到上面盖的印章而已。虽然信上有印章,但还不足以证明这封信就是你的。如果再仔细看看内容,才能确定是你写的。”他既信任友人,又不敢轻信,于是又写道:“既然相信你说的话,就用来证明我和你说的话;既然是你写的信,就用来留给你家的后代传下去。”薛道祖对朋友如此谨慎,足见他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薛道祖在诗中说:“既信矣,又何加焉?”意思是说:既然你相信我的话了,那还有什么可以加给你的呢?这其实是说:“你有什么话可以对我说?”“我有什么话可以对你说?”“我有什么话可以对你说的?”这就是所谓“一以订吾友之言,一以贻吾家之传”。
然而信中还有一层深意,那就是要表明自己对朋友的忠诚。他说:“伤彼苟且,祗益可怜。”意思是说:可惜那些不务实事的人啊,只会增添可怜的遗憾。这实际上是说:你怎么能不务正业,只知道苟且偷安呢?这又是所谓“一以订吾友之言”。
最后两句说:“于虖昔贤。”意思是说:唉!以前的贤人啊!这又似乎是在感叹自己不如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