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之鬻他帖也,有纸缫其间。
予见其粉墨阑珊,既磨而残。
而考其氏名,辄长忾而永叹。
曰予闻之丛谈,是与忠惠者若是班乎。
今验其字体,则豪放而具骨力,激越而竞波澜。
使名节足以齐驰,亦何羡乎二难。
然而所立所趋,其视忠惠,何啻污池之于泰山。
故虽鬻驵尚得而唾弃之,世之以艺称者,斯亦足以观矣。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的王灼,他的《碧鸡漫志》中有一篇文章叫做“二蔡 陪辅展晤二帖赞”。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北宋时期两位著名的书法家蔡襄和蔡京的故事。其中,王灼在文章中提到了一位名叫张伯英的人,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书法家。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王氏之鬻他帖也,有纸缫其间。
当王氏卖掉另一张纸时,其中有一张纸被卷入了其中。
予见其粉墨阑珊,既磨而残。
我看到那些纸片已经被磨得残缺不全,只剩下一些碎片。
而考其氏名,辄长忾而永叹。
而当我查考这些纸片上的姓氏时,我不禁长叹不已。
曰予闻之丛谈,是与忠惠者若是班乎。
有人说我从别人那里听说过,这是否就是和忠惠侯一样呢?
今验其字体,则豪放而具骨力,激越而竞波澜。
现在检验这些字体,它们都豪放有力,充满骨感,激越澎湃,竞相奔腾。
使名节足以齐驰,亦何羡乎二难。
如果名声节操足以媲美,又何必羡慕蔡京和蔡襄呢?
然而所立所趋,其视忠惠,何啻污池之于泰山。
但他们所追求的目标和方向,与忠惠侯相比,又岂只是如同污水池与泰山那样的差距?
故虽鬻驵尚得而唾弃之,世之以艺称者,斯亦足以观矣。
所以即使那些以卖字为生的人仍然可以受到唾弃,那些以卖字为业的人,也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张伯英的赞美,表达了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对书法大师的敬仰之情。诗中通过对张伯英书法风格的描绘,展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独到见解和深厚功底。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比蔡京和蔡襄的艺术成就,进一步强调了张伯英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最后,诗人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对以卖字为业者的讽刺和批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书法艺术的不同看法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