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亭羁客寒无毡,夜怀家山情惘然。
灯前坐感雨萧瑟,浩叹达晓愁无眠。
邻翁不出蓬茨里,听雨听风心似水。
黄昏鼻息已雷鸣,往往檐喧不经耳。
愁霖一种声纷纷,邻翁不闻羁客闻。
是中转物有妙理,起予暗契瞿昙旨。
【注释】
- 理喻:理通喻达。
- 邮亭:驿站,古代供人途中歇脚的处所。
- 羁客:寄居他乡的游子。
- 寒无毡(zhān):没有毡毯保暖。
- 灯前:点灯时坐在灯前。
- 浩叹:长声叹气。
- 蓬茨里:蓬草之中。蓬草是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可作屋舍等建筑材料。
- 听雨听风心似水:形容心境如水平静。
- 黄昏鼻息已雷鸣:黄昏时分,呼吸声就像雷鸣一样震耳欲聋。
- 檐喧不经耳:雨水打在房檐上的声音,虽然响亮却似乎与自己的耳朵无关。
- 愁霖一种声纷纷,邻翁不闻羁客闻:指连日不断的春雨,使诗人的愁绪更加纷乱,而邻翁却浑然不觉。
- 是中转物有妙理:这中间的事物蕴含着深奥的道理。
- 瞿昙旨:佛教禅宗六祖惠能的法号。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寄居邮亭时所作。诗中描绘了邮亭内羁旅之人的苦况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素养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第一句“邮亭羁客寒无毡”,诗人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自己的处境——身处异乡,寄居驿站,无法得到温暖的床铺。这是对自身境遇的直接描述,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这里的“驿”字,既指的是古代传递信息或公文的场所,也暗示了诗人身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
第二句“夜怀家山情惘然”,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夜晚降临,四周寂静无声,只有窗外风雨交加,诗人的心情也变得忧郁起来,仿佛被家乡所牵绊。这种情感的转变,使得诗人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的孤独与无助。
第三句“灯前坐感雨萧瑟,浩叹达晓愁无眠”,诗人在灯光下坐着,感受着窗外风雨交加的景象,心中不禁发出深沉的长叹。这种情感的宣泄,使得诗人在黎明时分仍然难以入眠,内心充满了无尽的忧愁。
第四句“邻翁不出蓬茨里,听雨听风心似水”,描述了周围的邻居们也都各自忙碌着,没有人注意到诗人的孤独与痛苦。这里的“蓬茨里”是指简陋的居所,诗人在这里感受到的是生活的艰辛和无奈。而“心似水”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淡泊,尽管外界环境恶劣,但诗人依然保持一颗平静的心。
第五到八句,“黄昏鼻息已雷鸣,往往檐喧不经耳;愁霖一种声纷纷,邻翁不闻羁客闻”,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黄昏时分,雷声阵阵,震耳欲聋,但这一切对于诗人来说似乎都与他无关。而连日不断的春雨,使得诗人的愁绪更加纷乱,而邻翁却浑然不觉。这种情境的对比,使得诗人的内心更加痛苦。
最后一句“是中转物有妙理,起予暗契瞿昙旨”,则是诗人对整首诗的总结和感悟。这里的“妙理”指的是事物中所蕴含的深奥道理,而“瞿昙旨”则是指佛教禅宗六祖惠能的法号。诗人在感叹中领悟到了这些道理,并暗合于佛教禅宗的思想。这种境界的提升,使得诗人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提升。
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通过描绘自己在邮亭内的处境和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生活的无奈与挣扎。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佛教禅宗思想来深化自己对人生哲理的理解,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的内涵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