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眠鼻息邻家惊,耳不自闻齁䶎声。
我耳忽鸣韵清磬,旁人对面那能听。
耳鸣如心念,鼻息如己过。
心念潜萌众莫知,己过自迷人看破。
历历眼前皆要理,举世何人无鼻耳。

【注】1. 理喻:用道理来开导人。2. 我眠:我正在睡觉。鼻息邻家惊:我的呼吸声惊醒了邻居。3. 耳不自闻:自己的耳朵听不到自己发出的响声。4. 心念潜萌众莫知:心中的杂念悄悄地产生,但别人却不知道。5. 己过自迷人看破:自己的过错自己看得清楚。6. 历历眼前皆要理:眼前的景象都离不开道理。7. 举世何人无鼻耳: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是靠鼻子和耳朵感知外界的。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睡眠中突然感到耳鸣,醒来后感到耳聪,从而悟出“心念潜萌众莫知,己过自迷人看破”的道理。

首联两句,诗人以反衬手法写自己在睡眠中因耳疾而引起对周围环境的警觉性。颔联两句,诗人又以反衬手法写出自己在觉醒之后对耳鸣现象的认识,并由此领悟到“心念潜萌众莫知,己过自迷人看破”。颈联两句,写诗人对耳鸣现象的深刻感受,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觉悟。末联两句,写诗人从这一经验中获得的哲理,即“耳聪”是因“心静”,并以此告诫人们要时刻保持“心静”。

诗中虽只写了一个“听”字,但通过反复渲染、对比映衬和寓意说理,将“听”的内涵拓展到“观”、“思”、“觉”、“省”等各个方面,把“听之无声”与“闻之有物”联系起来,把“耳不自闻”与“他人对面那能听”联系起来,把“耳鸣如心念”与“耳聪如己过”联系起来,把“心念潜萌众莫知”与“己过自迷人看破”联系起来,最后以“世间何人无耳窍”收束全篇,把“听”的主题推向极点,使“听”的内涵得到了全面的展示。

全诗语言平实,意境深远。诗人运用了比喻、对比、象征等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哲学思考,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