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田间叹且惊,田间旱块丝纵横。
荆榛恶草亦枯瘁,虽有稷黍何由生。
田边老人为予语,欲语先愁泪如雨。
老儿百指住山西,世业农桑不工贾。
年年此田收好谷,玉粒长腰舂百斛。
公私取给有赢馀,作饭为麋肥口腹。
今年旱种良辛苦,抱瓮浇畦宁入土。
囷倾旧谷已无馀,新谷疏芜复如许。
年年百指无忧畏,今年百指俱憔悴。
饿死填沟自不辞,只愁逋负官家税。
即今官税催输入,督吏临门如火急。
老儿可是乐徵呼,其奈黍头无一粒。
我感翁言情激烈,却笑老翁言太拙。
为陈天子有深仁,子惠穷民念民切。
况今官府皆时贤,会将租责都蠲捐。
庶几俭岁亦得饱,且与尔曹图醉眠。
【注释】
- “叹旱”:指因早灾而叹息。
- “我行田间叹且惊”,“田间”:田野间,泛指农田。“行”:行走、步行。“叹且惊”:叹息并且吃惊。
- “田间旱块丝纵横”,丝:形容干裂的样子,这里比喻土地缺水。“纵横”:交错杂乱。
- “荆榛恶草亦枯瘁”,荆榛:荆棘。恶草:杂草。“枯瘁”:枯萎凋敝。
- “虽有稷黍何由生”,稷黍:稷和黍,古代的粮食作物,泛指庄稼。“何由生”:怎能生长?
- “田边老人为予语”,田边:田地的边缘。“为予语”:给我说。“予”:我。
- “欲语先愁泪如雨”,欲语:要说话的意思。“愁泪如雨”:忧愁得泪水像雨一样落下。
- “老儿百指住山西”,“百指”:一百个手指头,形容年老体衰,手也不方便。“住西”:住在西边。“山”:地名或代指家乡,这里泛指故乡。
- “世业农桑不工贾”,世业:世代从事的事业。“农桑”:农业和丝绸。“不工贾”:不善于经商。“工”:擅长,精通。“贾”:商业。
- “年年此田收好谷”,“此田”:这田。“收好谷”:收获了好的庄稼。
- “玉粒长腰舂百斛”,玉粒:像玉一样的米粒,形容米质优良。“长腰”:长长的腰身,形容人高。“舂百斛”:舂(舂米)一斛(古代容量单位)米。
- “公私取给有赢馀,作饭为麋肥口腹”,公私:指官府与百姓。“取给”:索取供给。“赢馀”:多余的东西。“作饭为麋肥口腹”:用这些多余的粮食来喂牲口,让它们长得肥胖,以便吃更多的粮食。
- “今年旱种良辛苦,抱瓮浇畦宁入土”,“今年”:今年的旱情。“种”:播种。“良辛苦”:非常辛苦。
- “囷倾旧谷已无馀,新谷疏芜复如许”,“囷”:粮仓。“顷”(qǐng):“倾倒”。“无馀”:没有剩余。“新谷”:新种的谷物。“疏芜”:稀疏荒芜。
- “年年百指无忧畏,今年百指俱憔悴”,“百指”:一百根指头。“忧畏”:忧虑恐惧。“俱憔悴”:都变得憔悴,形容身体消瘦无力。
- “饿死填沟自不辞”,“饿死”:饿死在路边或沟里。“填沟”:倒在沟里,死在路边或沟里。“自不辞”:自己也不推辞。
- “只愁逋负官家税”,“逋负”:欠税逃亡。“官家”:官府。“税”:税款。“只愁”:只担心,只害怕。
- “即今官税催输入”,“催输入”:催促交纳。
- “督吏临门如火急”,督吏:管理官吏。“临门”:来到门前。“如火急”:就像火烧一样急迫。
- “老儿可是乐徵呼”,“可是”:难道,表示反问。“乐徵呼”:高兴接受征召。“徵”:征召。“呼”:召唤。
- “其奈黍头无一粒”,“其奈”:那可怎么办啊。“黍头”:禾穗的顶部。“无一粒”,没有一粒米。
- “我感翁言情激烈”,“我感”:我感动。“翁”:你。“言情激烈”:说话感情很激动。
- “却笑老翁言太拙”,“却笑”:反而嘲笑。“太拙”:太不巧妙,太笨拙了。
- “为陈天子有深仁”,“为陈”:向皇上陈述。“天子”:皇帝,指皇帝本人。“有深仁”:拥有深厚的仁慈。
- “子惠穷民念民切”,“惠”:恩惠,施舍给穷人的意思。“子惠”:你施舍恩惠给穷人。
- “况今官府皆时贤”,“皆时贤”:都是当时贤明的人。
- “会将租责都蠲捐”,“会将”:如果。“蠲(juān)捐”:免除,放弃征收。
- “庶几俭岁亦得饱”,“庶几”:希望如此,大概能够这样。
- “且与尔曹图醉眠”,“尔曹”:你们这些人,泛指老百姓。“图醉眠”:图谋醉酒酣睡。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写于大历元年(766)。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战乱使得广大农民流离失所,生活十分困苦,作者对此十分痛心。全诗情感强烈而深沉,笔调悲凉沉郁,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严重问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第一联“我行田间叹且惊,田间旱块丝纵横。”描绘了农民们辛勤耕作的景象。他们为了生存,日夜劳作,忍受着烈日和暴雨的折磨;但是,天公并不公平,他们辛辛苦苦种下的庄稼却被干旱所夺去,颗粒无收;农民们只能望着干裂的土地感叹不已。
第二联“荆榛恶草亦枯瘁,虽有稷黍何由生。”则进一步描绘了旱灾带给农民们的巨大损失。虽然他们努力种植稷和黍等粮食作物,但仍然无法抵御干旱的肆虐。这里的“荆榛”、“恶草”、“枯瘁”等词语,形象地表达了农民们的无奈和悲哀。
中间两联“田边老人为予语,欲语先愁泪如雨。”描写了一位年迈的老农民在诉说自己的遭遇时,眼中充满了泪水。他的悲伤和无奈让人心痛,仿佛能感受到他那种深深的痛苦和无助。这种强烈的情感表达,让诗歌更加感人肺腑。
最后两联“老儿百指住山西,世业农桑不工贾。”则描绘了这位老农民的生活现状。他年纪大了,手也不方便,只能在西边居住。他一生都在从事农业和丝绸生意,但这些生意并不景气,使他无法通过这些行业获得足够的收入来维持生计。然而,尽管他在努力维持生计,却仍然无法摆脱贫困的困扰。这一句既表现了他个人的不幸命运,也折射出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
整首诗以农民的视角,展现了一个普通劳动者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助与辛酸。通过对农民们艰苦生活的细致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作者关注民生、同情弱者的思想情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