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昨登门日,欢传考室诗。
谓公安且吉,何意哭于斯。
遗老典刑尽,此邦名教悲。
谁能传耆旧,他日慰吴儿。

【注释】

少卿直阁郑公挽歌词:指《吊古战场文》。

其二:第二首。

忆昨登门日:回忆去年你登门拜访的日子。

欢传考室诗:欢欣地相传你的《考妣诗》。

谓公安且吉:以为平安吉祥。

何意哭于斯:又怎料到在这里会哭丧。

遗老典刑尽:留下的老辈都因罪被诛灭。

此邦名教悲:这个国家的道德教化也感到悲哀。

谁能传耆旧:谁能将那些年迈的先贤们的精神传承下去。

他日慰吴儿:将来如何安慰吴地的人们呢?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友人郑琰之的挽歌,抒发对亡友的怀念之情。全诗四句,前两句是追忆往事,点明挽词主旨;后两句则写哀悼之情。

首句“忆昨登门日”回忆往昔与朋友相聚的情景。作者回忆起去年(天宝十一载)自己到朋友家登门拜访时,还曾听到过他的《考妣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哀思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战乱频仍、百姓流离失所的社会现实。

次句“谓公安且吉”则是说当时作者以为你平安吉祥。但作者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不久之后,你却因为战乱而遭遇不幸,最终含冤而死。这一巨大的反差,使得人们不禁感慨万分。

第三句“何意哭于斯”则是问自己为什么在这个悲伤的地方(即郑琰之家),会听到如此悲痛的哭声。这一问既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控诉,也是对死者的深深哀悼。

第四句“遗老典刑尽,此邦名教悲”,则是说如今这些年迈的老辈都被诛灭殆尽,整个国家的道德教化也感到悲哀。这里既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无奈感叹,也寄托了他对亡友的深切悼念之情。

最后一句“谁能传耆旧,他日慰吴儿”,则是在问后人如何能够继承先贤们的精神传统,以期在未来的日子里为吴地的人们带来慰藉。这既是对亡友的一种深情寄语,也是对后人的一种鞭策和期望。

整首挽歌情感深沉真挚,语言简练流畅,既表达了对亡友的深切缅怀之情,又揭示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与残酷。同时,诗人还通过这首挽歌,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对于人性、对于道德教化等方面的深刻认识和思考,展现了其深邃的思想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