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处扶藜恣意行,僧家栏楯上冥冥。
市声不废西山白,春色先从南浦青。
晚觉惠风生草径,坐看迟日上柴扃。
明朝眼界即渐好,更向韦公湖上亭。
奉同师川游大梵院小轩即事
底处扶藜恣意行,僧家栏楯上冥冥。
市声不废西山白,春色先从南浦青。
晚觉惠风生草径,坐看迟日上柴扃。
明朝眼界即渐好,更向韦公湖上亭。
注释:我扶着藜杖随意行走在寺旁的廊下,僧人们的栅栏门显得朦胧而幽暗。市声没有停止,西山上的白雾依然飘渺;春天的景色首先出现在南岸的岸边。夜幕降临,微风吹拂着草丛,我悠闲地坐在柴门里等待太阳升起。明天视野就会逐渐开阔明朗,我要再次去韦公湖上亭游玩。
赏析:此诗作于元丰二年(1079)三月,时作者任颍州教授。全诗描写了颍州西湖的自然风光和当地风俗民情。首二句写诗人游览西湖的所见。“底处扶藜”,点出了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冥冥”二字形容僧人所居之地,幽深宁静。三、四两句写西湖周围的山色和水色,表现了春天来临时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最后两句写自己对西湖美景的喜爱。“明朝眼界即即好”,意味着西湖的景色将更加美好,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