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金徙木,赵高鹿为马。
徒欲取民信,疑心随解瓦。
罔民适自欺,何以刑天下。
四维已灭亡,命脉存已寡。
焚书火咸阳,斯言信非假。
诗句输出:
商君金徙木,赵高鹿为马。
徒欲取民信,疑心随解瓦。
罔民适自欺,何以刑天下。
注释:
- 商君金徙木:指的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商鞅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采用了“徙木立信”的策略,即在民众面前将一根木头竖立起来作为赏格,以此来证明他的政策是公正和有效的。
- 赵高鹿为马:赵高是一个历史上著名的权臣,他因为篡改皇帝遗诏而被后世所唾弃。这里的“鹿为马”暗指他篡位的行为,象征着政治上的欺诈和背叛。
- 徒欲取民信:这里表达了商鞅希望通过诚信来获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以此来稳固新法的实施和政权的稳定。
- 疑心随解瓦:这里的“疑”指的是怀疑、不信任,“随解瓦”则是指疑虑随着解开瓦片而消散,比喻信任一旦建立就难以消除。
- 罔民适自欺:意指统治者欺骗民众以获取私利,这种行径最终会导致民众的不满和反抗。
- 何以刑天下:这是对前一句的解释和延伸,意味着统治者如果仅仅追求个人的利益而不顾及民众的福祉,那么这样的统治是短视且不可持续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商鞅和赵高的典故,展现了政治领袖在推行变革时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和信任问题。商鞅的“徙木立信”策略体现了他试图通过实际行动来赢得人民的信任,但同时也暴露了统治者与民众之间信任关系的重要性。赵高的“鹿为马”故事则揭示了当权者滥用权力、背信弃义时,其后果不仅是个人的毁灭,更是对社会的极大破坏。整首诗通过对这两位历史人物的描写,深刻地探讨了政治诚信与治国理念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个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