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愁天破,石底千年埋宿火。
火蒸泉脉为温汤,凿开浴沼涵天光。
美人含羞弄清泚,一朵芙蓉蘸秋水。
起来无力著纤裳,冰肌缥缈轻云香。
人间何福能堪此,好与天家浴仙子。
曾闻前代有华清,玉龙活动真妮惊。
吾皇仁圣格天地,天锡玄符地呈瑞。
风雷奔击鬼神呼,温泉一夕移燕都。

【注释】

晋安城东温泉:晋安,即福州。温泉,指福州的温泉浴场。

女娲补天愁天破:据神话传说,上古时期,天上有十个太阳炙烤着大地,万物难以生长,女娲娘娘用五色石补天,但天破了,于是用黄土捏成土偶人来镇住它。

宿火:指温泉中的热气。

芙蓉:荷花。

清泚(chǐ):清水。

玄符、瑞:指祥瑞之气。

玉龙活动真妮惊:指玉龙在水中翻腾游动,使人感到神奇。玉龙,传说中的龙。

仁圣格天地:仁慈贤明的人能感化天地。

玄符地呈瑞:祥瑞之气降临人间。

风雷奔击鬼神呼:形容风雨雷电声势浩大。

燕都:指京都长安。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游览福州温泉后写的一首咏赞诗。全诗从写温泉之美,到赞美帝王恩泽,最后抒发作者向往之情。

“女娲补天愁天破”,开篇就描绘了一幅宏大的神话画卷:“女娲补天”这一古老而又神秘的传说故事,为整首诗铺垫了深厚的文化氛围。“天破”一词,形象地表达了天之破裂的状态,也隐含了对天之不公的感慨。接着两句“石底千年埋宿火,火蒸泉脉为温汤”则进一步描绘了温泉的神秘与美丽。“石底”、“千年”等词语,不仅展现了温泉的悠久历史和沧桑感,而且通过“宿火”的比喻,使得这处温泉仿佛具有了生命和情感,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古老的往事。而“火蒸泉脉为温汤”则直接点明了温泉的特质——其泉水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火,充满了温暖和活力。

“美人含羞弄清泚,一朵芙蓉蘸秋水”一句,则是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温泉中美人洗浴的情景。“含羞”二字,既表现了美人羞涩娇美之态,又暗合了“女娲补天”神话中的神性与仙气。“芙蓉”,此处借指美人的肌肤,而“蘸秋水”则形象地表达了泉水的清澈透明,宛如美人的秀发般柔美动人。整句诗不仅生动描绘了温泉中美人洗浴的场景,更通过“芙蓉蘸秋水”这一意象,将人物与自然巧妙地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

“起来无力著纤裳,冰肌缥缈轻云香”二句,进一步描绘了美人洗浴之后的慵懒与优雅。“起来无力”不仅写出了美人洗浴后的疲惫状态,也暗示了温泉的独特之处——它能够让人身心放松,忘却烦恼。“著纤裳”则形象地描绘了美人穿着轻薄衣裳,轻盈地走出浴池的画面。“冰肌缥缈轻云香”更是将美人的肌肤比作飘渺的轻云,清新淡雅的气息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整句诗不仅通过细腻的语言描绘出美人的婀娜多姿,更通过“冰肌”、“轻云香”等意象,将温泉的清凉与芬芳融入其中,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人间何福能堪此,好与天家浴仙子。”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温泉的赞美与向往。诗人认为,人间能有如此美景和福祉实在难得,他甚至羡慕起神仙们能够享受这样的温泉浴。这里的“天家”一词,既指仙境中的神仙们,也有皇家之意。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寄寓了他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期待。

“曾闻前代有华清,玉龙活动真妮惊。”这两句则是诗人对古代华清池的再次提及,并以此与温泉进行了比较。华清池是唐代著名的温泉,相传有玉龙在其中翻腾戏水,令游客惊叹不已。而诗人提到的“玉龙活动”与“真妮惊”等意象,则与温泉中泉水翻腾的景象相呼应,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同时,这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古代文化的尊崇与敬仰。

“吾皇仁圣格天地,天锡玄符地呈瑞”一句则是诗人对皇帝的颂扬。这里,诗人以皇帝的仁德和圣明为出发点,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幸福的美好祝愿。而“玄符地呈瑞”则是诗人对皇帝功德的象征性赞誉,既体现了皇帝的神圣地位,也表达了诗人对其治理下国泰民安的期盼。

“风雷奔击鬼神呼,温泉一夕移燕都。”最后两句则是以神话般的手法描绘了温泉的巨大魔力。风雷之声震耳欲聋,仿佛在向鬼神们发出挑战;而温泉的魔力则足以将燕都(今北京)一夜之间全部迁移至此。这种夸张的表达方式,既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得整首诗的主题更加突出——赞美温泉的美丽与神奇,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和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