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残馀一榻,曾不为黄金。
诗句原文:
漏残余一榻,曾不为黄金。
译文:
时光已逝,留下的只有那破旧的床榻,曾经那些金光闪闪的财富,早已不再重要。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孙升的作品。孙升,字君孚,高邮人,英宗治平二年进士。他在政治生涯中曾比苏轼于王安石,认为其德业器识不足,不可使辅佐经纶,因此时论讥其失言。孙升历侍御史、中书舍人,累官天章阁待制知应天府。绍圣间坐劾,累贬果州团练副使,汀州安置。
诗中的“漏残余一榻”描绘了一个旧物残存的场景。在古代,漏壶是一种计时仪器,用来测量时间的流逝。当漏壶滴尽最后的一滴液体时,就只剩下了空荡荡的一榻。这里的“残存”一词,形象地表达了时间的无情和事物的无常。
“曾不为黄金”则揭示了诗人对于物质财富的看法。在诗人看来,黄金虽然贵重,但在岁月的长河中,它终究会失去光泽,变得一文不值。这种态度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和命运的思考。他可能曾在权力和财富的诱惑下迷失自己,但最终回归到简朴的生活状态,认识到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物质的拥有,而在于精神的富足和道德的高尚。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通过对时间的流逝和物质财富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价值的深刻思考。这种思考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也给人以启示,提醒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不要忽视了精神的滋养和道德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