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峰倚崔嵬,众壑隐奔峭。
寓目欣有系,会心领其要。
开庐结茅竹,伐翳斩蓬藋。
此君亦可人,玉立尽娟妙。
风酣翠相倚,月吐青自照。
窈眇非世音,鸾鹄中夜啸。
烟尘闇北关,烽火被南徼。
便欲老三闾,终焉隐屠钓。

静老通幽轩

诸峰倚崔嵬,众壑隐奔峭。

寓目欣有系,会心领其要。

开庐结茅竹,伐翳斩蓬藋。

此君亦可人,玉立尽娟妙。

风酣翠相倚,月吐青自照。

窈眇非世音,鸾鹄中夜啸。

烟尘闇北关,烽火被南徼。

便欲老三闾,终焉隐屠钓。

注释:

  1. 诸峰:许多山峰。
  2. 崔嵬:高大险峻的样子。
  3. 寓目:目光所及。
  4. 欣:喜悦、高兴。
  5. 开庐:指开辟庐舍。
  6. 结茅竹:搭建茅草屋。
  7. 伐翳:砍去树木的枝叶。
  8. 此君:指隐居之人。
  9. 玉立:形容人的身材挺拔、美丽。
  10. 翠相倚:翠色相依,形容山林茂盛。
  11. 窈眇:深远微妙。
  12. 世音:世俗的音乐。
  13. 鸾鹄:传说中的神鸟。
  14. 烟尘:战争时扬起的尘土。
  15. 三闾:指长沙的地名,屈原曾居此地,传说是楚国的都城。
  16. 终焉:最后、最终。
  17. 隐屠钓:隐居于渔夫和猎人之中。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怀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全诗以“静老通幽轩”为题,通过对山川、林木、人物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首联“诸峰倚崔嵬,众壑隐奔峭”描绘了群山高耸、峡谷深邃的景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接着,“寓目欣有系,会心领其要”两句,诗人目光所及之处,皆成美好画面,内心领会到了自然的精髓与要义。

颔联“开庐结茅竹,伐翳斩蓬藋”进一步描绘了诗人隐居生活的场景。他开辟庐舍、搭建茅草屋,砍伐树木、清除杂草,体现了他对隐居生活的精心安排。

颈联“此君亦可人,玉立尽娟妙”则赞美了隐居之人的品格与风采。诗人认为这位隐居之人不仅可人,而且身材挺拔、美丽动人,如同玉树临风一般。

“风酣翠相倚,月吐青自照”两句,通过描绘风中翠竹摇曳、月光照耀的景象,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然。

诗人并未因此而满足,而是继续追寻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窈眇非世音,鸾鹄中夜啸”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音乐的排斥和对超凡脱俗生活的渴望。他认为只有远离尘嚣、聆听自然之声才能获得真正的愉悦与解脱。

尾联“烟尘闇北关,烽火被南徼”则描写了战乱时期的悲惨景象。诗人身处乱世之中,深感世事无常、人生如梦,于是决定退隐山林,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解脱。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赞美隐居生活以及表达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时代动荡的感慨与无奈。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