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寒蔼瞑姿,枫老带涨痕。
兰摧桂亦折,往往归其根。
万籁各收声,一气中自存。
鼻斤无可斲,尻驾不复奔。
孤光照独夜,月落低金盆。

《秋夜三首》其一

注释:秋天的夜晚,寒气笼罩山峦,枫叶已经泛黄,带着涨水的伤痕。兰花凋零,桂花也折断了,它们最终归向根部。四周万籁俱寂,只有天地间的一气流连不断。鼻子再尖锐也没有东西可以雕刻,屁股再灵活也不能奔驰。只有一轮孤月独自照亮黑夜,月亮落下时就像低垂的金盆。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夜晚的景象,通过具体的景物展现了秋天的萧瑟之美。全诗以“山寒蔼瞑姿”开篇,描绘出山峦在秋夜中的寂静和寒冷。接着,诗人通过对枫叶、兰花、桂花的描述,进一步渲染了秋天的氛围。尤其是“兰摧桂亦折,往往归其根”一句,既写出了这些植物的衰败之态,又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诗人转向自然界的声音,用“万籁各收声,一气中自存”来形容秋天夜晚的静谧。这里的“万籁”一词,形容了大自然中所有的声响都消失了,只剩下一种宁静的气息。而“一气中自存”则表明在这样的环境中,万物都在顺应自然的节奏,保持自己的存在。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转而观察自己的身体状态。他用“鼻斤无可斲,尻驾不复奔”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即鼻子不再敏感,屁股也不再活跃。这种转变可能是由于身体疲劳或精神疲惫导致的,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淡定。

诗人以一种独特的视角结束全诗——他看到一轮孤月独自照耀着黑暗的夜空。这里的“孤光”不仅仅是指月亮本身,更是一种孤独的情感象征。而“低金盆”则形象地描绘了月亮落下时的情景,仿佛将月亮放在了地上,使其显得更加渺小和脆弱。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夜晚的景象和抒发诗人的内心感受,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和的人生态度。同时,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诗歌更具艺术性和深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