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为晚晴喜,山如秋夜凉。
蝉声起竽瑟,云影散牛羊。
神理应难昧,民忧得自康。
平生蔬笋腹,不厌宿僧房。
这首诗的原文是:
宿上方院祷晴,鹊为晚晴喜,山如秋夜凉。
蝉声起竽瑟,云影散牛羊。
神理应难昧,民忧得自康。
平生蔬笋腹,不厌宿僧房。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宿上方院祷晴”:这句描述诗人在上方院住宿并祈祷天气晴朗。上方院可能是指某个寺庙或道观,而祷晴则表达了诗人希望天气好转的愿望。
“鹊为晚晴喜”:鹊(喜鹊)是报喜的鸟类,它们在晚晴时出现,预示着好消息的到来,因此被视作吉祥的象征。诗人通过鹊的出现感受到了晚晴的喜悦。
“山如秋夜凉”:秋天的夜晚通常凉爽宜人,诗人将山比作秋天夜晚的景象,形容其宁静和凉爽的感觉。
“蝉声起竽瑟”:蝉鸣是夏日的标志,而在秋天,随着温度的变化,蝉鸣声也会变得不那么频繁。这里使用“竽瑟”来形容蝉声,可能是借用音乐乐器的名称来形容声音的优美,或者是比喻蝉鸣如同古琴等乐器的声音。
“云影散牛羊”:云雾缭绕的景象给人一种朦胧美,云影中的牛羊若隐若现,增添了一份神秘和宁静。
“神理应难昧”:这里的“神”指的是自然的神灵或大自然本身。诗人认为自然界的神灵应该能够分辨善恶,不会对人间的苦难视而不见。
“民忧得自康”:诗人观察到民众的忧虑是因为他们的疾苦和不幸,但他们的担忧最终会带来安宁与康复。这反映了诗人对于人间疾苦的关注以及对民众福祉的祝愿。
“平生蔬笋腹”:这句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食材的赞美。蔬笋是素食主义者常用的食材,而“平生”意味着一生。诗人通过这种对比,强调了追求简单、健康生活方式的价值。
“不厌宿僧房”:诗人喜欢住在僧人的房间里,这反映出诗人对宗教生活的敬意和内心的平和。
接下来是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间情感的关注,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鹊报喜、云影散牛羊等,这些生动的画面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也传递了诗人的情感和哲思。此外,诗中还体现了诗人对于民间疾苦的关注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他的人文情怀和高尚情操。整体而言,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