簿书束缚人,挥汗日亭午。
平生世念薄,问子何自苦。
佳辰相寻过,乐事稀可数。
拨置为亲寿,菖花糁盘黍。
欢言记时节,风俗自荆楚。
独嗟我常棣,不得同笑语。
杨梅应正熟,筀笋堪自煮。
对床负归约,枕流惭乃祖。
会当誓丘墓,畏出如畏虎。
莫作两苏公,空言终龃龉。
端午节侍奉母亲饮酒,思念两个哥哥。偶读苏轼诗,感慨万千,用韵赋诗。
簿书束缚人,挥汗日亭午。
平生世念薄,问子何自苦。
佳辰相寻过,乐事稀可数。
拨置为亲寿,菖花糁盘黍。
欢言记时节,风俗自荆楚。
独嗟我常棣,不得同笑语。
杨梅应正熟,筀笋堪自煮。
对床负归约,枕流惭乃祖。
会当誓丘墓,畏出如畏虎。
莫作两苏公,空言终龃龉。
【注释】
1、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2、母氏:指母亲,母氏指母亲。 3、有怀:有感而发。4、二兄:作者的两个哥哥。5、偶阅:偶然看到。6、二苏:苏轼(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7、高安:地名,今属江西。8、唱和:相互唱和,即相互赠答诗词。9、慨然:心情激动。10、簿书:官府的文书、契约等。11、亭午:中午时分。12、平生:生平、整个人生。13、世念:世上的念想、愿望。14、问子何自苦:询问你为何如此苦闷?15、佳辰:美好的时光。16、乐事:快乐的事情。17、拨置:摆弄。18、为亲寿:是为了父母的生日庆祝。19、菖花:一种植物名,也用来比喻端午节时插在门上的一种草。20、糁(sǎn)黍(shǔ):煮熟了的粘黄米饭。21、俗:习俗、风俗。22、独嗟:独自叹息。23、常棣(dí):常棣,即萱草,又名忘忧草。24、归约:回家的约定、承诺。25、枕流:指在水边休息或睡觉。26、誓丘墓:发誓要与亲人同葬于坟墓。27、畏出:怕外出。28、两苏公:苏轼和苏辙,两人都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两”是并列关系,不是数量词,意思是两人,两位。29、终龃龉(jǔyǔ):最终产生矛盾。30、龃龉,形容不和,争执。
【赏析】
此为诗人端午节时所作,以抒写自己思乡之情,怀念兄弟之谊,以及对自己不能与家人共度佳节的感慨。
首联“簿书束缚人,挥汗日亭午”,写自己终日被繁琐的公文所困扰,以致汗水淋漓,太阳已升至正午。这两句直接点题,表达了自己因公务缠身而无法享受节日的乐趣,同时也透露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无奈。
颔联“平生世念薄,问子何自苦”,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对于名利看得很淡,只是单纯地思念兄弟,希望他们不要过于辛苦。这句既表达了自己的豁达胸襟,又反映了对兄弟的关心与牵挂。
颈联“佳辰相寻过,乐事稀可数”,描绘了佳节期间难得的欢乐时光,以及那些令人愉快的事件已经越来越少的情况。这两句通过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亲情的渴望。
接下来“拨置为亲寿,菖花糁盘黍”,诗人回忆起为了给父母庆祝寿辰而精心准备的场景,用菖花点缀的糯米粽子放在盘中等待食用。这里的菖花和粽子都是端午节的传统食品。这四句通过对这些传统美食的描述,传达了对家庭温暖的向往和对父母深情的感激之情。
尾联“欢言记时节,风俗自荆楚”,诗人用“欢言”来形容对节日气氛的怀念,同时提到了荆楚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这里既有对家乡文化的自豪和珍视,也透露出诗人心中对故土的眷恋。
尾联“独嗟我常棣,不得同笑语”,诗人感叹自己只能孤独地思念着远方的兄弟们,而不能和他们一起分享这份喜悦。这种无法与人共享的情感,更加深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助感。
整首诗语言朴实而真挚,情感深沉而细腻,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节日中的日常生活,展现了诗人对家人深深的思念和对亲情的珍视。同时,诗人在表达情感时也融入了自己的个性和思考,使得这首诗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