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怀公意,知公待我情。
五年三过客,九岁一门生。
近访遗文录,重经故里行。
寄书无郑尹,谁为葬彭城。
【注释】
过陈无己墓(陈无己,名不详):路过陈国,到他墓前凭吊。公:指友人陈子昂。怀:思念。知:了解。待我情:对我有感情。
五年三过客:在长安为官五年,三次被贬作客。九岁一门生:与友人之子同年出生,当时为门生。
近访遗文录:去访问陈子昂的文集。重经故里行:再经过老朋友的家乡。郑尹:郑处晦,曾任太子少保、吏部侍郎等职,因党于武后而被流放岭南。彭城(今江苏徐州):陈子昂故乡。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长安任左拾遗期间所作。陈子昂是初唐诗人,以《登幽州台歌》闻名于时,诗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句,传诵至今,可谓千古绝唱。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两次被贬为郡县属员,因此,诗人对他的怀念之情自然十分深厚。
此诗首句写诗人对陈子的怀念,次句写对陈子有情;第三句写自己与陈子的关系,第四句写自己与陈子的交往。全诗语言平易质朴,直抒胸臆,毫无雕饰之迹。诗人在长安五年,三次被贬为客,九岁与陈之子同为门生,又“近访遗文”,故有“重经故里行”,最后寄书给郑处晦而无人收信,只能葬于彭城。这四句概括了诗人在长安十年间的遭遇,表达了诗人的哀怨之情。
诗的前四句写诗人的哀怨之情。诗人首先抒发对朋友的思念,这是诗人的感情基调,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说:“以我怀公意,知公待我情。”意思是说:因为我思念你,所以你对我也有感情。这种感情,既包括诗人对陈子的怀念,也包括诗人对陈子被贬谪的同情。接着,诗人又进一步写到自己的处境和心情:我在长安为官已经五年了,三次被贬谪为客;九岁就和陈的儿子一同读书为门生。这些年来,虽然也去过陈子昂的老家,可是由于没有机会和他见面,只是“近访遗文”,又不得不重新回到陈子昂的故乡。诗人用“五年三过客”、“九岁一门生”来形容自己的经历,突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处境及对陈子的思念:我多次写信给陈子昂,可却没有一个人能帮他处理后事,只好把他葬在彭城。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愤懑不平和无奈之情。
此诗语言朴实无华,却能直抒胸臆,表达真挚情感,充分显示出诗人的个性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