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然方丈病仪成,蓑笠忘来一境清。
应作是观宁有相,实无得度即非情。
日当居士行时午,月在生公讲处明。
能识微言只夫子,可怜惟我最初程。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准确细致把握诗句中的主要词语,理解并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同时,要注意作者的写作背景和诗歌的创作手法等相关知识。
“萧然方丈病仪成,蓑笠忘来一境清。”诗人在病中闲居,看到自己如僧如道,与世无争,于是心旷神怡,觉得身心都得到了净化。“蓑笠”,指草帽;“忘”,忘记,这里指忘却尘世纷扰,超脱尘外。“一境”,一种境界,这里指心境,即超脱尘世的境界。“一境清”——一种心境之清明。此句意谓:我如今身居方丈,疾病缠身,但内心已超脱于尘世之外,心境变得异常地宁静、清明了。
“应作是观宁有相,实无得度即非情。”佛家认为,一切法无自性,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尽故灭而复生。既然一切法都是无常的,那它就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自性。佛家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说色(事物)与空(虚空,抽象)并无差异。所以,“实无得度”是指一切皆空。佛教讲“离相”,认为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因此说它是假相。既然一切都是假的,那它就不会有真实的存在。佛家认为,“真如”(真实的本体)是超越现象界的,它是不生不灭、永恒不变、遍一切处、无量无边的。佛家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众生悉具如来智慧。”意思是一切法(包括一切现象界的事物)都有佛的智慧,一切众生都有佛的本性。佛家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菩萨道”。意思是一切恶行不要去做,一切善事要去做;自己的意念应该保持清净,这样就是修菩萨道。
“日当居士行时午,月在生公讲处明。”佛家讲“时”、“位”,认为一切法都有一定的时位,时位不同,则所显现的现象也不同。佛家认为,人有三种时位:出家受戒者为沙弥,中年为比丘,老年为阿罗汉。佛家说:“三宝”是修行证果的最高境界,其中“法”指的是佛法。佛家讲“禅定”,认为禅定可以破除妄念。禅定的方法很多,如止观、观想、数息等。禅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破除妄念,使心境归于宁静。禅定方法之一是“观照”,即观察自己的心、意、识的活动。禅定方法之二是“观照”禅定,即通过观照自己的心、意、识活动来消除妄念。禅定方法之三是“观照”禅定,即通过观照自己的心、意、识活动来消除妄念。禅定方法之四是“观照”禅定,即通过观察自己的心、意、识活动来消除妄念。禅定方法之五是通过观察自己的心、意、识活动来消除妄念。禅定方法之六是通过观察自己的心、意、识活动来消除妄念。
“能识微言只夫子,可怜惟我最初程。”《论语》记载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提倡“温故而知新”,主张读书要有思考和钻研精神。《论语》中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写僧人在方丈病室静坐冥想的心境。全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绘了一位高僧在病中参禅悟道的全过程,表现了高僧的高尚情操和对佛法的精深理解。
首联两句写诗人身卧病榻,心情十分烦闷。他想到自己虽身处陋室,但却能心游物外,心境变得异常地宁静、清明了。颔联两句写诗人由心境变化联想到佛家的学说。佛家认为一切法无自性,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尽故灭而复生。既然一切法都是无常的,那它就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自性。佛家讲“离相”,认为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因此说它是假相。既然一切都是假的,那它就不会有真实的存在。佛家认为“真如”是超越现象界的,它是不生不灭、永恒不变、遍一切处、无量无边的。佛家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众生悉具如来智慧。”意思是一切法(包括一切现象界的事物)都有佛的智慧,一切众生都有佛的本性。佛家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菩萨道”。意思是一切恶行不要去做,一切善事要去做;自己的意念应该保持清净,这样就是修菩萨道。颈联两句写诗人此时正在禅坐中,正通过观察自己的心意活动来消除妄念。
尾联二句写诗人此时已经领悟到佛法的真谛,感到无比的快乐。最后点明题旨,指出这首诗是诗人在禅坐中领悟到佛法的真谛以后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