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生两石间,颜状何落落。
行须接石脉,生理初甚约。
岂无蝼蚁窥,未免风雨剥。
孤撑谢栽培,欲取那可攫。
森然两石意,与柏真不薄。
峥嵘炎凉外,盘踞互相络。
千尺意有馀,凛凛未可度。
公看养口体,怪此躯干削。
满眼较短长,琐细公所略。
【注释】:
苏公内翰柏石图——指苏轼的《寒食帖》(见《东坡题跋》)。
柏生两石间——柏树生长在两块石头之间。
颜状何落落——颜容多么俊秀洒脱。颜,面容;落落,洒脱的样子。
行须接石脉——行走时一定要顺着山石的走向。
生理初甚约——生理结构十分简单粗犷。
岂无蝼蚁窥——难道没有蚂蚁和昆虫的窥视。
未免风雨剥——免不了遭受风雨的侵蚀。
孤撑谢栽培——独自支撑着要依靠培养。
欲取那可攫——想要抓取却无从下手。
森然两石意——显得十分威武挺拔。
峥嵘炎凉外——在炎热与寒冷之外。峥嵘,高峻、雄伟。炎凉,冷热变化,喻世事变迁。
盘踞互相络——盘曲攀缘,相互缠绕。
千尺意有馀——有千尺高的气概。
凛凛未可度——凛凛,形容气势威严;不可度,难以测量。
公看养口体,怪此躯干削——你看这保养身体(比喻)的东西,真是奇怪啊,它的身体(比喻)如此瘦弱。
满眼较短长,琐细公所略——你看到的都是些琐碎细小的事物,这正是你所忽略的。
【赏析】:
这是一首咏柏诗。诗人以“柏”为象,借写柏树的形貌、生长环境及其坚韧的品格,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并借咏柏来抒写对朋友的关心与问候之意。全诗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描写了柏树的形象特征,表现了它的风骨傲岸、不屈于强暴、宁折不弯的品质,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首句“柏生两石间”,是说柏树生长在两块大石之间,突出了柏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也暗示了它的生存之难。“颜状何落落”,则进一步写出了柏叶茂盛、苍劲挺拔的特点。接着写柏树的生长方式:“行须接石脉”,即必须顺着山石的走向生长,才能生长得很好;又“生理初甚约”,表明柏树的生命力极顽强,能经受住严酷的自然条件。然而,即使是生命力再强,也不能避免被风吹雨蚀、被蚂蚁窥视、被人们忽视的命运。“岂无蝼蚁窥”,就是这种命运的具体写照。“未免风雨剥”,更说明柏树在自然界中是多么地艰难。“孤撑谢栽培”,则是说柏树要依靠自身的能力独立成林,“欲取那可攫”,“森然两石意”,则表现出了柏树的威武挺拔的气魄。
颔联两句紧承上文,进一步具体刻画柏树的形象特征和生长环境,并把对柏树的赞美之情融入其中。“森然两石意”,不仅写出了两石之间的柏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情景,而且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柏树威武挺拔的形象特征。“峥嵘炎凉外”,则表现了柏树在炎凉变换、风云变幻之中依然屹立不倒,从容不迫的精神气质。“盘踞互相络”,形象地描绘出两棵柏树相互盘绕、互相依偎的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最后两句,写柏树的生命力极为旺盛,即使面临千尺之高,仍然巍然屹立,毫不畏惧;面对严寒酷暑,也毫无惧色。而“公看养口体,怪此躯干削”,则是说苏轼看到这些被世人遗忘的古树,不禁感到惊讶,因为那些古树已经瘦弱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这既是对柏树的赞美,也是对人世间一些现象的批判。
这首诗采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寓情于景。诗人通过对柏树的描写,寄托了自己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深远含蓄,富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