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为棺椁,中庸孰可名。
一丘春草色,两树野松声。
【诗句释义及赏析】和杨公济钱塘西湖百题 其二十二 陶器坟
陶器为棺椁,中庸孰可名。
一丘春草色,两树野松声。
【注释】
- 陶器:陶土制成的器物,这里指棺材。
- 中庸:指儒家的中庸之道,强调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处世哲学。
- 孰(shú)可:何尝能。
- 一丘:一片土地。
- 春草色:春天里草木繁盛的景象,常用来形容生机勃发。
- 两树:指两座山之间的树木。
- 野松声:指野外的松树林中传来的风声。
【译文】
陶土制成的棺材,怎能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相提并论?
一片土地上生长着春草,两棵山间的树木发出松涛。
【赏析】
这首诗以陶器的比喻开始,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思考,以及对于生活态度的一种反思。诗人认为,即使是陶器这样的普通物品也能代表生命的终结,这与儒家的中庸之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的“孰可”表达了一种无奈和讽刺,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
诗人用“一丘春草色”和“两树野松声”来描绘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春草和松树都是大自然中生命力的象征,它们的存在让诗人感到生命的活力和希望。这种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中的哲理,即尽管生命可能短暂,但只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韧,就能像春天的草和松一样,在岁月的长河中焕发出独特的光芒。
这首诗通过对陶器与生命、自然与人生等不同层面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的感悟。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