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养性书,此地学耕渔。
身似龙蛇蛰,情忘木石居。
地迷成远复,政静得中虚。
何必求深隐,幽蒙即所庐。

仙居县署岩老亭

手持养性书,此地学耕渔。

身处龙蛇蛰,心超木石居。

地迷成远复,政静得中虚。

何必求深隐,幽蒙即所庐。

注释:

  1. 仙居县署岩老亭:仙居县的县衙内,有座名为岩老亭的建筑。
  2. 持:拿着。养性书:指道家修炼身心的书卷或书籍。
  3. 此地学耕渔:在这里学习耕作和捕鱼。
  4. 身似龙蛇蛰:身体像龙或蛇一样蜷缩起来,表示隐居。
  5. 情忘木石居:心灵超脱世俗,忘却了居住于木石之间的境界。
  6. 地迷成远复:大地迷失在远方,又回归到原点。
  7. 政静得中虚:政治清明、安静,能够实现内心的充实和平衡。
  8. 何必求深隐,幽蒙即所庐:为什么一定要寻找深山隐居的地方呢?只要内心充满宁静和光明,就能找到自己的家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理想中的隐居生活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于归隐山林、追求心灵平静的愿望。诗人手持养性书,来到仙居县的岩老亭,意在通过耕作和捕鱼来学习养性修身,体现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诗中的“身似龙蛇蛰”和“情忘木石居”两句,描绘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宁静与超脱,仿佛已经远离了尘嚣,达到了心灵的自由与解放。而“地迷成远复,政静得中虚”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理想状态的追求,认为只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才能实现真正的心灵安宁。最后一句“何必求深隐,幽蒙即所庐”则直接否定了寻求深山隐居的必要性,强调只要有一颗宁静的内心,就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家园,无需逃离纷扰的世界。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通过对隐居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追求精神自由和心灵平静的生活哲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