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甲申岁,旱极忧民田。
农夫不得耕,相顾愁凶年。
帝心恐民忧,诏遣祈山川。
郡国举祀典,斋戒陈豆笾。
望祭复雩龙,祷之必精虔。
经旬杳无报,旱气增于前。
菑田扬飞尘,井谷无寸泉。
炎炎天地中,草木皆欲燃。
俗云有鳗鱼,灵异古所传。
太守顺民心,命驾而迎焉。
乐以钟鼓音,薰以沉檀烟。
倏惊西郊寒,霭霭离山巅。
急雨下滂沱,迅雷亦填填。
须臾畎亩盈,一境皆欣然。
始为穴中鱼,窃弄阴阳权。
山川岂无神,不能通于天。
蛟龙岂无灵,不能兴于渊。
有若赏罚柄,反使奸臣专。

【诗句释义】:

  1. 祈雨,祈求上天降雨以解救旱情。
  2. 庆历甲申岁,指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即公元1041年。
  3. 旱极忧民田,干旱至极,连农民都担忧庄稼歉收。
  4. 农夫不得耕,因旱灾导致土地无法耕种。
  5. 相顾愁凶年,大家都担心今年的收成不好。
  6. 帝心恐民忧,皇帝也很担心百姓的旱灾。
  7. 诏遣祈山川,皇帝命令祈祷山川之神。
  8. 郡国举祀典,各郡国都举行祭祀仪式。
  9. 斋戒陈豆笾,祭祀时人们要斋戒沐浴,陈列祭品。
  10. 望祭复雩龙,希望祭祀后能降下甘霖。
  11. 祷之必精虔,祈祷时必须诚心诚意。
  12. 经旬杳无报,十天过去了仍然没有下雨。
  13. 旱气增于前,旱情比之前更加严重了。
  14. 菑田扬飞尘,受灾的田地上扬起尘土。
  15. 井谷无寸泉,井水和山泉都没有一点。
  16. 炎炎天地中,大地在烈日的照射下变得炎热。
  17. 草木皆欲燃,草木都在燃烧。
  18. 俗云有鳗鱼,民间传说鳗鱼能带来雨水。
  19. 灵异古所传,这种神奇的现象自古以来就有记载。
  20. 太守顺民心,太守顺应民意去祈雨。
  21. 命驾而迎焉,于是亲自前往迎接神祇。
  22. 乐以钟鼓音,用音乐来庆祝。
  23. 熏以沉檀烟,用檀香等熏香来祈祷。
  24. 倏惊西郊寒,忽然感到西边的天空变冷。
  25. 霭霭离山巅,云雾缭绕,天空显得有些阴霾。
  26. 急雨下滂沱,突然下了一阵大雨。
  27. 迅雷亦填填,雷声隆隆,好像要填满天空。
  28. 须臾畎亩盈,不一会儿田地就满溢着雨水。
  29. 一境皆欣然,所有的田地都在高兴地接受着雨水。
  30. 始为穴中鱼,刚才还是躲在洞里的鱼。
  31. 窃弄阴阳权,偷偷玩弄着天地之间的平衡。
  32. 山川岂无神,山川神灵难道没有能力?
  33. 不能通于天,但又不能与天沟通。
  34. 蛟龙岂无灵,蛟龙的神灵难道没有能力?
  35. 不能兴于渊,蛟龙也不能从深渊中兴起。
  36. 有若赏罚柄,就像赏罚的权柄一样。
  37. 反使奸臣专,反而让奸臣独揽大权。
    【译文】:
    庆历甲申年(公元1041年),因为天气极度干燥,连农民都无法进行正常的农耕活动,大家都担心今年的收成会不好,皇帝也对此事感到非常忧虑,因此他命令各地的官员去向山川之神祈求降雨,希望能够解除旱情。
    郡县官员们纷纷按照古代祭祀的礼仪进行祭祀,同时他们也都斋戒沐浴,准备虔诚地祈祷。然而,十天过去了,天上并没有出现任何降雨的迹象,旱情比之前的更为严重了。
    灾情蔓延到农田,田地被旱灾搞得一片荒芜,甚至连井水和山泉水都没了。大地在烈日的暴晒下变得炎热不堪,草木都被烤焦,仿佛都要燃起来了。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是鳗鱼可以带来雨水,但是这并不能解决眼前的旱情。
    虽然如此,太守还是决定顺应民意,亲自前往迎接神明。他相信只有神明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他准备了音乐和熏香,希望能通过这些方式吸引神明降临。果然,在太守的请求下,神明出现了,他们带来了滂沱大雨,雷声隆隆,仿佛要把天空都填满。
    不久之后,田野里积水盈满,所有田地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原来是那些藏在洞里的鱼也被这场及时雨惊醒了它们沉睡的身体,开始嬉戏玩耍。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北宋时期由于连续不断的干旱天气导致的农作物大面积歉收以及民众的生活困境。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述将一幅幅画面展现给读者,使得我们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紧张气氛。
    诗人开篇就点明了时间是庆历甲申年,这是北宋时期的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因为天气极其干燥,连农民都无法进行正常的农耕活动,大家都担心今年的收成会不好。皇帝也对此非常关心,并下令祈祷山川之神求雨。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也体现了皇帝对民生问题的关注程度。
    诗人详细介绍了祈雨的过程。他描述了官员们按照古代祭祀的礼仪进行祭祀,同时也进行了斋戒沐浴的准备。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祈求神灵的庇佑,希望能够解除旱情。然而,尽管经过了十天的祈祷和等待,旱情并未得到缓解,反而变得更加严重了。这一部分反映了诗人对于祈雨效果的失望以及对旱灾的无奈感。
    在描述祈雨过程的同时,诗人还穿插了一些其他的情节。比如灾情蔓延到农田,田地被旱灾搞得一片荒芜;大地在烈日的暴晒下变得炎热不堪;草木都被烤焦,仿佛都要燃起来等等。这些细节描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饱满。同时,这也展示了诗人深厚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捕捉能力。
    在最后的部分,诗人再次提到了祈雨的结果。在太守的请求下,神明终于降临了,他们带来了滂沱大雨,雷声隆隆。很快,田野里积水盈满,所有田地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原来那些藏在洞里的鱼也被这场及时雨惊醒了它们沉睡的身体,开始嬉戏玩耍。这部分既展现了祈雨成功的喜人结果,也反映了人们对神明的敬畏和感激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祈雨过程的描绘和对旱灾带来的影响的刻画,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民众的生活状态和国家所面临的困难。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解决问题的决心和信心,以及对于神明的崇拜和信仰。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动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