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退不待年,意足不待馀。
宁闻有馀论,但问我何如。
才名四十年,盛气盖诸儒。
独无金水力,竟与蛙黾俱。
晚为府中掾,直前不趑趄。
曾何愧俯仰,颇亦困嗫嚅。
有粟尚可糊,有酒尚可娱。
一朝脱章绶,用意不踌躇。
富贵亦何有,惜君宁挽裾。
人生一世间,谁得还其躯。
谢公江海人,此计竟亦疏。
千金一大钱,两子双明珠。
妙语发幽光,东坡为欷歔。
不知两疏去,能亦有此无。
聊为三径资,从子并门居。
以下是对《送路纠归老丹阳》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必要的注释:
诗句原文及注释
- 身退不待年:“身退”指的是放弃仕途,“不待年”意味着无需等待时机,主动离开。
- 意足不待馀:“意足”表示内心满足,“不待馀”则强调不再追求更多。
- 宁闻有余论:“宁闻”是宁愿听到,“有余论”指留下值得讨论的话语或见解。
- 但问我何如:“但问”即只询问,“何如”即如何,表示只想知道对方的评价。
- 才名四十年:“才名”指的是才能和名声,“四十年”指漫长的时间。
- 盛气盖诸儒:“盛气”形容气势宏大,“盖”是覆盖的意思,“诸儒”指众多的学者或读书人。
- 独无金水力:“独无”表示与众不同,“金水”在古代常用来比喻学问或才华,“力”在这里指力量或影响力。
- 竟与蛙黾俱:“竞”是竞争之意,“蛙黾”是青蛙和蚂蚁的统称,用来形容没有突出成就的人。
- 晚为府中掾:“晚为”表示晚年担任,“府中掾”是官府中的小吏。
- 直前不趑趄:“直前”意为直接向前,“不趑趄”是犹豫不决的意思,表示坚定前行。
- 曾何愧俯仰:“曾何”是哪里,怎么,“愧俯仰”是羞愧于言行不一。
- 颇亦因嗫嚅:“颇亦”是也,表示同样,“因嗫嚅”是因羞涩而说话吞吞吐吐的样子。
- 有粟尚可糊:“有粟”即有粮食,“尚可糊”意思是勉强可以糊口。
- 有酒尚可娱:“有酒”即有酒,“尚可娱”意思是还有娱乐的方式。
- 一朝脱章绶:“一朝”即一旦,“脱章绶”是辞去官职的意思。
- 用意不踌躇:“用意”指用心,“不踌躇”是毫不犹豫。
- 富贵亦何有:“富贵”即财富和地位,“亦何有”表示这些东西并不重要。
- 惜君宁挽裾:“惜君”是惋惜你,“宁挽裾”是宁愿挽起袖子也要去干一番事业。
- 人生一世间:人生在世就是一个短暂的过程。
- 谁得还其躯:谁能回到原本的身体状态。
- 谢公江海人:以谢安(字公逸)为例,他是东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被比作隐居江湖的人士。
- 此计竟亦疏:这个方法最终也是行不通的。
- 千金一大钱:比喻微不足道的金钱。
- 两子双明珠:比喻珍贵的宝物或人才。
- 妙语发幽光:精妙的话语具有启发性,能够照亮智慧的道路。
- 东坡为欷歔:苏轼(苏东坡)为此感到感慨叹息。
- 不知两疏去:不知道两人离去的原因。
- 能亦有此无:即使有能力也有此不足之处。
- 聊为三径资:聊且作为三条田间小路的基石。
- 从子并门居:跟随他一起居住。
诗词赏析
陈师道通过这首《送路纠归老丹阳》,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官场生涯的淡泊态度。诗中通过对友人的赞美和自身经历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名利看轻、对友情珍视的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个人价值实现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生真谛的探索。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深意,体现了宋代文人的风骨和情怀。
陈师道的《送路纠归老丹阳》不仅是一首表达对朋友深情厚谊的诗歌,也是一次对人生哲理的深度探讨。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