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虽许借馀波,此理而今更问何。
便合形骸同槁木,不须文墨骋悬河。
五千遗教元非实,三万藏书亦太多。
此外别传应有路,顿根无物可渐摩。
【诗句】
相逢虽许借馀波,此理而今更问何。
便合形骸同槁木,不须文墨骋悬河。
五千遗教元非实,三万藏书亦太多。
此外别传应有路,顿根无物可渐摩。
【译文】
虽然我们偶然相遇,但借用了彼此的余波;
现在要追问的是这些道理究竟如何?
应当像枯木那样,与外界隔绝,不须用笔墨来驰骋。
关于佛教的五藏经文和三万卷的佛学经典,也并非都是真实的;
至于另外的传承,应该有另外的路可以走,
就像树根没有东西可以逐渐长出一样。
【注释】
- 处冲:作者的朋友或同道之人,名字不详。
- 颇:大概、大约。
- 佛理:佛教的道理。
- 次韵答之:以诗的形式回应友人的诗。
- 相逢:这里指诗人与友人的相聚。
- 许借馀波:指诗人与友人在诗歌交流中得到了启发和影响。
- 此理:这里指诗歌中表达的道理。
- 今:现在。
- 问何:询问什么。
- 便合:既然。
- 形骸:形体和躯壳。
- 槁木:枯死而没有知觉的树木,比喻超脱尘世的人。
- 不须:不必。
- 五千遗教:指佛教中的五藏经文。
- 元:本来、原来。
- 三千藏:指佛教中的三万卷经书。
- 无物可渐摩:意思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逐渐培养。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酬答之作,诗人通过诗歌与友人交流,探讨了诗歌中的道理和学问。全诗语言简洁明快,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