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源源天上流,新秋织女望牵牛。
洪波欲渡渡不得,以鹊为桥诚拙谋。
胡不见庐山三峡水,此源亦接明河底。
擘崖裂嶂何其雄,崩雷泄云势披靡。
飞鸟难过虎豹愁,四时白云吹不收。
烛龙此地无行迹,六月游子披貂裘。
谁将巨斧凿大石,突兀长桥跨苍壁。
行车走马安如山,下视龙门任淙激。
寄言牛女勿相疑,地下神工犹更奇。
唤取河边作桥栋,一年不必一佳期。

【注释】

1.三峡:指长江的三个峡谷口,即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2.银河:天上银河。

3.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传说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4.洪波欲渡:指大江水势浩大,无法渡过。

5.以鹊为桥:用喜鹊搭成的桥。

6.庐山:指庐山瀑布。

7.烛龙: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名。

8.烛龙无行迹:比喻没有踪迹。

9.六月:夏季,指端午节。

10.巨斧:巨大的斧头,指砍山的斧头。

11.长桥:高架在两岸的桥梁。

12.寄言:告诉。

13.佳期:美好的时光或节日,这里指七月七日的节日。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三峡的壮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对于人间美景的赞美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手法,将自然景观描绘得生动形象。

第一句“银河源源天上流”,描绘了银河像源源流淌的流水一样从天空倾泻而下的景象,给人以浩瀚无垠的感觉。这里的“银河”是指天上的银河,象征着宇宙的广阔和神秘。

第二句“新秋织女望牵牛”,描绘了织女星与牵牛星在秋天相遇的情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这里的“织女”是指天上的织女星,是神话中的天帝之女,她与牛郎相爱并被迫分离。

第三句“洪波欲渡渡不得”,描绘了大江水势浩大,难以渡过的情景。这里的“渡”指的是过河或渡过难关。

第四句“以鹊为桥诚拙谋”,表达了诗人用喜鹊搭建一座桥的想法虽然笨拙但仍然值得一试。这里的“鹊桥”指的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之地,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

第五至八句描述了三峡瀑布的壮丽景色。第六句“胡不见庐山三峡水,此源亦接明河底”,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瀑布源头与明河相连的认识。这里的“明河”指的是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第七句“擘崖裂嶂何其雄”,描绘了庐山瀑布的气势磅礴,如雄狮般的威猛。这里的“擘崖裂嶂”指的是庐山的险峻山峰被水流冲刷出来的壮观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

第八句“崩雷泄云势披靡”,描述了瀑布轰鸣震耳欲聋的声响和水雾弥漫的景象,给人以震撼力。这里的“崩雷”指的是瀑布声如雷鸣般震耳欲聋,“泄云”则形容瀑布的水汽弥漫整个山谷。

第九至十句描写了四时变幻的自然景观和游人的感受。第十句“飞鸟难过虎豹愁”,描绘了鸟儿在险峻山峰间徘徊飞翔的艰难,以及游人对这种景象的感慨。这里的“难过”指的是难以通过的意思。

第十一句“四时白云吹不收”,描述了一年四季都飘浮着的白云和游人对此的感叹。这里的“吹不收”形容云雾缭绕的景象。

第十二句“烛龙此地无行迹”,表达了诗人对于烛龙这一神兽存在的疑惑和探索精神。这里的“烛龙”是指神话中的一条神兽,它有九个头颅分别代表着四季。

第十三句“六月游子披貂裘”,描述了在六月时节,人们穿着貂皮大衣来到瀑布旁游玩的场景。这里的“披貂裘”指的是游人身着貂皮大衣。

第十四句“谁将巨斧凿大石,突兀长桥跨苍壁”,描绘了诗人想象中有人拿着巨大的斧头劈开巨石,建造起一座雄伟的长桥横跨在峭壁上的情景。这里的“巨斧”指的是巨大的斧头,“突兀”形容长桥的高大耸立。

第十五句“行车走马安如山,下视龙门任淙激”,描述了车辆行驶在平坦的大路上,行人行走在平缓的山路上,可以安心欣赏瀑布的壮观景色。这里的“安如山”意味着安全平稳如同山一般。

第十六句“寄言牛女勿相疑,地下神工犹更奇”,表达了诗人对天河中牛郎星和织女星相互信任的美好祝愿以及对他们共同创造神奇故事的赞赏之情。这里的“牛女”指的是牛郎星和织女星,他们每年一度的相会是神话故事中的经典情节。

第十七句“唤取河边作桥栋,一年不必一佳期”,描绘了诗人想象中将瀑布作为天然桥梁使用的场景,每年只需要一次就能够满足人们的出行需要,不再需要等待特定的节日或日期才能前往游玩。这里的“不用一年一佳期”意味着每年都可以享受一次美好的出游机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