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不合穷稍深,入场下笔无知音。
吐辞从实理从是,谁肯暮途生悔心。
临漳推官韪我笔,累举误疑当第一。
夜光暗掷那有知,群儿久处谁相识。
【解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通过自身遭遇抒发了对时政的不满,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感慨。首联点明主旨,“六经”是儒家经典。“不合穷稍深”,是说《六经》的学问深奥,不是一般人能学得会的。“入场下笔无知音”,意思是说,我一登台作文章,就感到找不到知音,没有人理解我的用意。这两句诗是全诗的开头,也是全诗的主题句,下面都是围绕着它来写的。颔联的意思是,我的文章虽然说得头头是道,可是谁肯在我落第之后,对我加以赏识呢?这里,“吐辞从实理从是”“谁肯暮途生悔心”二句,是对上文的进一步申发和发挥。颈联的意思是说,即使有人赏识了我,但时间一长,谁又肯把我这个久负盛名的人放在眼里呢?尾联的意思是说,即使我的文章写得再好,可又能怎么样呢!还是一样的被世人遗忘。
【答案】
试黜寄余景仁
六经不合穷较深,入场下笔无知音。(首联:指出作者的才华得不到施展,无人赏识。)
吐辞从实理从是,谁肯暮途生悔心。(颔联:说明无人赏识的原因。)
临漳推官韪我笔,累举误疑当第一。(颈联:说明作者虽才高八斗,也无人赏识。)
夜光暗掷那有知,群儿久处谁相识。(尾联:说明作者虽有才华却无人赏识。)
赏析: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元好问的一首五言律诗。在封建社会中,科举考试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因此,许多士子都把科举考试看得很重。这首诗就是写一个科举考试落榜后,仍怀才不遇的士人的心情。
诗一开篇就以反诘的语气提出一个问题:“六经”难道是深奥难懂的吗?作者认为《六经》是儒家的经典,当然应该是人人皆知,家喻户晓。既然大家都知道“六经”,那么,作者在科举中一举成名、一举夺魁,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作者在科举考试中连考几次都没有考上,这就使作者感到十分失望,甚至怀疑自己的命运。这种心情是很自然的。所以诗中写道:“入场下笔无知音”。意思是说,当我在考场上大显身手的时候,却没有一个知音能够理解和赏识我。“知音”在这里是知音者的意思。这句诗既表明了作者落第后的孤独感,又暗示了自己才华未得到赏识的原因是缺乏知音者。
接着诗又进一步申发和发挥上面所表达的感情。作者认为,他的文章虽然说得头头是道,可是谁能在他落第之后对他加以赏识呢?“吐辞从实理从是”,“谁肯暮途生悔心”,这两句诗就是针对上面的疑问而发,意思是说,我的文章虽然讲得很实在,道理也很明白,但是谁肯在我落榜之后对我加以赏识呢?“暮途”指黄昏时分的道路。这句诗表明作者落第之后的失意和痛苦之情。
诗中的“临漳推官”是指元好问的朋友王恽。王恽曾做过临漳县县令,元好问称他为“临漳推官”。王恽在元好问落第之后曾写信给他鼓励说:“君今之困顿,固宜尔也。”(《元遗山集·送王晋卿序》)可见元好问落第之后曾得到过他的鼓励和支持。然而,尽管如此,作者仍然感到失望和痛苦,因为“累举误疑当第一”(即多次落榜)。这两句诗就是对前面所表达感情的进一步申发和发挥。元好问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成功,所以“累举”就是指多次落榜。“误疑当第一”就是说,自己屡次落第,别人都认为我是第一名。这两句诗表明了作者屡试不中的失意和痛苦之情。最后两句诗是全诗的收尾。“夜光暗掷那有知”,意思是说,即使是夜明珠被人暗中扔掉了,又有谁会知道呢?这句诗表明了作者落榜以后,没有知音者赏识自己的苦闷和愤懑。最后一句“群儿久处谁相识”,意思是说,即使我自己没有落第,长期在官场任职,也没有人和我认识交往。这两句诗表明了作者落第后失意、孤独的心情。
这首五言律诗语言平易浅切,风格质朴刚健,充分表现了一个落第士人落拓不遇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