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入庵来,翛然百念灰。
松风晴后雨,涧水静中雷。
邻户祈蚕母,樵翁挟雉媒。
若无山外事,何必过天台。

夜宿倪庵坐雨二首 其一

一自入庵来,翛然百念灰。松风晴后雨,涧水静中雷。邻户祈蚕母,樵翁挟雉媒。若无山外事,何必过天台。

翻译:

自从我进入这座寺庙以来,一切杂念都消失了。松树在晴朗之后迎接着雨水,山谷中的溪流平静地响起雷声。隔壁的邻居正在祈求蚕神,樵夫们则携带着捕猎用的雉鸡。如果不是山林之外的事,又何必去游览天台呢?

注释:

  1. 翛然:形容人的心情或态度非常超脱和自由。
  2. 百念灰:指所有的杂念都被清除,心境变得清净。
  3. 松风晴后雨:描述在阳光明媚之后,松林间仍然有细雨飘落。
  4. 涧水静中雷:形容溪水的流动虽然缓慢,但在其深处却能听到雷声。
  5. 邻户祈蚕母:指的是邻居家在进行蚕桑养殖,祈祷丰收。
  6. 樵翁挟雉媒:描述樵夫们带着野味作为猎物返回,可能是为了捕捉雉鸡等小型动物。
  7. 天台:古代的一个地名,常与道家思想联系在一起。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日常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内心的宁静。首句“一自入庵来”直接点明了诗人的隐居生活状态,而接下来的诗句则详细描绘了庵中的景象和活动,如“松风晴后雨”、“邻户祈蚕母”,这些都显示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悟。

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一些意象,例如“涧水静中雷”不仅形容了溪水的平静,也暗喻了内心世界的平静与和谐。最后两句“若无山外事,何必过天台”,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超脱态度,强调了隐居生活的真正意义在于心灵的解脱和自我修炼。

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心灵自由和超然境界的追求。它反映了诗人对于简单生活和内心平和的向往,同时也揭示了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精神寄托的一种方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