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访城西长者家,欲将无定友烟霞。
百函贝叶听挥麈,一炷炉香看点茶。
猿立砌台偷落果,鸟穿檐柏献新花。
旧曾题处烦师护,肯学常流旋碧纱。

赠真戒大师

当时拜访城西一位长者家,打算与无定的烟霞作伴。

百卷贝叶书听大师挥动麈尾,一炷香观看大师点茶的动作。

猿猴立在砌台上偷吃果实,鸟儿穿过檐边的柏树枝头献上新花。

以前曾题诗的地方烦劳大师守护,不愿学那常流碧纱的人。

注释:

  1. 真戒大师:即慧林禅师(758-835),唐代著名禅僧。他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至天宝元年(742)间在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大云寺出家为僧。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应杭州刺史张文规之请,住持钱塘灵隐寺,不久又移锡会稽,主持永福寺,后迁往东阳山中。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因避战乱,迁居天台山万年寺。唐文宗开成三年(838)示寂,塔葬于天台山万年寺后岗。谥号“真禅禅师”。其著作有《真禅语录》、《五灯会元》等。
  2. 贝叶:佛经的一种写本,用贝多罗树叶写成,故称。
  3. 挥麈:指手持拂尘,用以驱散尘埃、消除烦恼。
  4. 点茶:古代烹茶时以汤色深浅来判定水的质量好坏。点茶即用汤勺蘸水在茶碗里轻轻一点,使其形成美丽的花纹。
  5. 猿:猿猴。
  6. 落果:树上掉落的果实。
  7. 碧纱:指绿色的纱幔。
    赏析:
    此诗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真戒大师的深深敬意和感激之情。全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哲理,值得细细品味。
    首句“时访城西长者家”,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诗人在闲暇之余,常常去拜访城中一位名叫长者的文人雅士。这里既体现了诗人对这位长者的尊重和亲近,也为下文表达自己欲与长者结交的愿望做了铺垫。
    颔联两句分别描写了真戒大师的日常生活场景和修行方式。“百函贝叶听挥麈”形象地刻画出真戒大师手中握着百卷贝叶书,一边倾听挥动着麈尾的声音,一边品茗沉思的情景。这一细节既表现了大师深厚的文学功底,又展现了他超脱世俗、心无旁骛的修行状态。而“一炷炉香看点茶”则描绘了大师在静谧的环境中专注地品尝着茶的滋味,这既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也是对内心的一种修炼。
    颈联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真戒大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猿立砌台偷落果”以生动的意象描绘了猴子在建筑工地上偷偷地攀爬、摘取果实的情景,表现出猴子的活泼可爱和顽皮捣蛋;“鸟穿檐柏献新花”则以鸟儿在屋檐下穿梭飞舞、啄食新花的景象,展现了鸟儿的灵动欢快和生机勃勃。这些生动的画面不仅让人联想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也表达了诗人对真戒大师的赞美之情。
    尾联两句则转向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望。“旧曾题处烦师护”回忆起了诗人曾经在某处题诗留念的场景,表达了对那位长者的感激之情;“肯学常流旋碧纱”则表达了诗人对真戒大师的期许,希望他能继续保持这种清静淡泊的生活态度,不被世俗纷扰所动摇。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真戒大师的敬仰之情和对其生活方式的喜爱之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追求和理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