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泣啼螀草,潮生宿雁汀。
经年寄孤舫,终夜托丘亭。
楚泽无穷白,巴山何处青。
四方男子事,不敢恨飘零。
【解析】
“露泣啼螀草,潮生宿雁汀”一句,是诗人对夜思之情的抒发,也是他自比蝉鸣、鸿雁。“露泣啼螀”,是说秋露沾湿了寒蝉,使它们悲鸣不止。“潮生宿雁汀”,是说潮汛到来,宿雁在江中停歇。“经年”与“终夜”,都指一年或一夜。“寄孤舫,托丘亭”,是写诗人孤独漂泊的情怀。“楚泽无穷白,巴山何处青”两句是说诗人思念家乡,不知归途何方。“四方男子事,不敢恨飘零”两句是说身在他乡,不能为国效力,所以有家不归之痛。
【答案】
夜思(其一)
露泣啼螀草,潮生宿雁汀。
经年寄孤舫,终夜托丘亭。
楚泽无穷白,巴山何处青。
四方男子事,不敢恨飘零。
赏析:
首联起笔不凡,先以秋虫的鸣叫烘托出一片凄凉的气氛。“露泣”是拟声词,表现秋虫凄厉的鸣叫声;“啼”“泣”两个动词连用,更加强了这种效果。“啼”是虫类发出的声音,而“泣”则是泪下滴落之声,这里显然是诗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螀”即寒蝉,古人以为蝉至秋则饮露为霜,故又名“知了”。《礼记·月令》:“季夏之月……腐草之介虫,至于羽虫。”这里的“至”是到达的意思。蝉饮露为霜,说明它已到秋天,但此时正值深秋之夜,露水未干,寒蝉便在草间哀鸣,可见其悲愁之状。“潮生宿雁汀”一句,点明时间是深秋之夜,潮水正涨之时,大雁停栖于沙滩上。“潮生”是潮水上涨的描写,“宿雁汀”,说明是大雁栖息之所。这两句写景虽不繁复,但情韵悠长,耐人寻味。诗人通过秋蝉的呜咽和宿雁的悲鸣,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氛围,使人感到诗人内心的孤寂。
颔联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经年寄孤舫”是说诗人长期寄住在孤舟之中,“托丘亭”则是在江边搭设小亭子暂作栖身之地。“寄”是寄托,借住之意;“托”是依靠,暂时安顿之意。“孤舟”“丘亭”都是诗人所居之处,而一个“寄”、“托”字,却道出了他流寓异乡的艰辛与无奈。“终夜”二字,更是突出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颈联两句是写诗人身处异地的所见之景。“楚泽无穷白”一句,化用了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以楚泽之白来象征楚国的灭亡。“巴山何处青”一句,化用了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以巴山青翠的颜色来反衬自己国家的衰败。这两句诗,既是诗人目睹眼前景物而生发感慨,又是诗人借物抒怀的表现。
尾联两句是写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无奈。前句是说诗人四处漂泊,无处安身,因而心中充满了怨恨;后句则是说因为自己无法报效国家,才感到悔恨不已。这两句既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也写出了他的无奈。
此诗写诗人羁旅漂泊的生活感受。诗的前四句,写诗人因思乡而感伤。首句写露气凝结了寒蝉的鸣叫,二句写秋雁宿在沙洲之上。三、四两句写诗人因思归不得而心烦意乱。“寄孤舫”“托丘亭”,写诗人漂泊无定。五、六两句写诗人因思乡而惆怅、悲苦。“楚泽无穷白”写楚国的亡国之痛,而“巴山何处青”则是诗人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最后二句是写诗人因不能报效祖国而产生的遗憾。全诗语言平实自然,意境深远含蓄,情景交融,浑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