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昔下三峡,百丈堆两车。
初发公安城,已过长风沙。
早知世路恶,恨不常浮家。
至今清夜梦,双橹闻讴哑。
【注释】
杂感十首,是杜甫晚年的组诗。以“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为韵,共十首,这是第三首。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来反映当时社会的混乱局面和人民的疾苦生活。
我昔下三峡:我过去从三峡下来。三峡,指夔州以下的长江三峡。
百丈堆两车:堆,同“载”,装载;车,指运输粮食的车。
初发公安城:公安,县名,治所在今湖北公安。
已过长风沙:长风沙,地名,在今河南唐河县境。这里指当时的安史之乱的战火尚未平息。
早知世路恶:早知道人世间的道路是多么险恶。
恨不常浮家:恨不能永远在外漂泊。
至今清夜梦:到现在我还常常做着清静夜晚的梦。
双橹闻讴哑:船桨声和歌声交织在一起,令人感到悲凉。
【赏析】
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冬,时杜甫在夔州。诗人回忆自己当年离开夔州到江陵去时经过的长风沙和百丈堆的情景,感慨万千,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失望情绪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首联叙事:诗人追忆自己当年离开夔州,由水路经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溯长江而上,到达荆门一带,再乘船溯江东下,出瞿塘峡口,来到荆州。这一行程,历时约一月余。诗人写到这里,就转入抒情。
颔联抒情:诗人回顾自己当年离开夔州时,正逢安史之乱刚刚被平定。但朝廷却不顾战争的残酷现实,一味地粉饰太平,使诗人十分不满。同时,由于诗人本人有志报国,不愿久居樊笼之中,因此,诗人对这次离开感到无比的庆幸。
颈联议论:然而,好景不长,不久之后,朝廷又发生了变故,吐蕃侵犯边关,诗人不得不再次离开家乡,踏上了流离转徙、颠沛奔波的征途。这使诗人感到十分痛心。
尾联抒情:最后,诗人以“至今清夜梦,双橹闻讴哑”结束全诗,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人说,现在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常常梦见自己乘舟顺流而下,两岸风光秀丽,鸟语花香,一派田园风光,使人感到心旷神怡。可是这种美好的梦境,往往在半夜里被船上传来的歌声所打断。这些歌声,有的是商贩叫卖的声音,有的则是船夫们相互呼唤的声音。虽然他们的声音很轻,但是也足以把美好的梦境打断,使人醒来。
是杜甫在流寓夔州的时期所作的一组诗篇中的第三首,作于公元767年冬。当时正值安史之乱未平,国家动荡不安之时。诗人回忆起自己当年离开夔州,沿江而下,出三峡至荆州的一段经历,感慨万千,并借以抒发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自己内心的矛盾与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