胧胧晓月淡,皓皓晨霜耿。
弃马沙金平,步过草池岭。
仰登上层云,俯降入深井。
回潭冷更清,岭树疏逾整。
蹊荒陈叶深,山回微路永。
雪霰迷远空,岚烟护绝境。
关门仅可辨,归涂难具省。
设险得地形,戎丑期远屏。
宁辞满衣雪,曛黑到绝顶。
石浅微溜喧,独觉空山静。
形寂寝逾熟,山白梦方醒。
去路望更遥,陟降怯深泞。
婿水碧于蓝,何由放烟艇。

【注释】

胧胧:月色朦胧。晓月:早晨的月亮。淡:暗淡。皓皓:明亮的样子。晨霜:早晨的霜。耿耿:明亮的样子。弃马:丢弃马匹,指骑马远行。沙金平:沙地铺满金色的沙粒。草池岭:草地中的小溪。层云:层层叠叠的云。回潭:曲折的小溪。冷更清:更加清冽。岭树:山上的树木。稀整:稀少而整齐。蹊荒:小路被野草覆盖。陈叶深:长满了野草。山回微路永:山路弯弯曲曲,绵延不断。雪霰迷远空:飘飞的雪花迷漫着远方的天空。岚烟护绝境:云雾缭绕在远处。归途难具省:回家的路很难走,难以详细记起。设险:设置障碍,比喻用兵之策。形寂寝逾熟:形容山中寂静,令人感到心旷神怡。形寂:山林寂静。寝逾熟:睡得越久。山白梦方醒:山里的景色清晰如白昼。去路望更遥:前面的路望不到尽头。陟降怯深泞:爬山涉水,怕下不了山。婿水碧于蓝:水色清澈碧绿。何由放烟艇:如何能像乘风破浪那样轻松前行?

【译文】

朦胧的月光下,清晨的霜光闪闪发光;丢弃了马匹,踏上了沙金铺平的小道,沿着草地中的小溪登上了岭头;抬头仰望,那层叠起伏的云彩似乎触手可及;低头俯瞰,深深的井泉仿佛直通天庭;回环曲折的溪流显得更加清凉,山上的树木稀疏整齐,却依然郁郁葱葱;踏着荒芜的小径,一路上都是茂密的草木和枯枝败叶,山回路转,幽深的小路延伸无际;漫天飘洒的大雪,迷漫着远方的天空;薄雾弥漫,环绕着四周的山峰;山关只能隐约辨认,回家的道路也难以记清;这是为了利用地形设下的埋伏,以使敌人远离本土,不敢轻易来犯;我宁愿不穿一身衣服,忍受着寒冷的侵袭,也不愿在漆黑中到达峰顶;溪边的石头浅处有细微的流水声,使人感到格外宁静,只有这静谧的山谷,才让人感觉到内心的平静;在这寂静的夜晚,我进入了梦乡,梦见自己回到了家乡。

【赏析】

此诗作于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作者当时任江西行省左丞,因见朝廷腐败无能,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遂辞官归家,隐居于此山,过起了隐居生活。

首二句写景抒情,写诗人登临所见。“胧胧”、“皓皓”,是天色、月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早起观朝的景象。“晓月淡”三字状其颜色之清淡,“晨霜耿”三字状其质地之洁白。“弃马”以下四句,写登山所见。诗人抛弃马匹,踏上沙石铺就的小路,顺着草坡小溪往高处攀登。“弃马”“步过”两句,表明了诗人对世俗功名利禄的不屑一顾;“仰登上层云”“俯降入深井”两句,表现了诗人高超的登山技艺。

“回潭冷更清”,“山白梦方醒”,写出了山间回水之清冽,并点出了山间之清静。“去路望更远”,“陟降怯深泞”,表现了诗人对归途艰难、跋涉崎岖的忧虑与担忧。

“婿水碧于蓝”四句,写山水之美、人之清高。“婿水”,是指江水,这里指庐山的水。“碧于蓝”,是说庐山的水比蓝色还美丽。“何由放烟艇”,言不能如烟波浩渺般地乘船游玩。

最后两句写诗人的志趣与理想。诗人虽然身处山林之中,但并不满足于眼前的安逸,他追求的是精神的自由与高尚。他宁可衣衫褴褛,也要在黑暗中攀登山峰;他宁可忍受严寒的侵袭,也要到山顶去观赏美丽的风景。他的志向是崇高而伟大的,他的理想是美好的而又令人向往的,他的精神是高尚而又纯洁的。

全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登山观景的情景。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