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下孤坟偿是非,坏檐仄柱若凭依。
门前过马空骧首,那得当年一顾归。
【注释】:
伯乐:春秋时秦国相国,善于识别人才,他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后以“伯乐”比喻能发现、选拔和推荐人才的人。
庙下孤坟偿是非:指庙中只有一具孤坟,它见证了许多是非之事。
坏檐仄柱若凭依:指庙中的破败檐角和斜斜的柱子,似乎在为过往的行人提供依靠。
门前过马空骧首:指门前有匹马正在昂头嘶鸣,仿佛在回忆过去的辉煌。
那得当年一顾归:指如今已无法找到当年那位伯乐,只能空余一声叹息。
【赏析】:
此诗是一首描写古庙遗址的抒情诗。诗人通过对庙下孤坟、破败檐角和斜斜柱子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过去辉煌时代的追忆和对未来渺茫前途的感慨。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首联“庙下孤坟偿是非”,诗人通过“孤坟偿是非”这一形象的表达方式,揭示了庙中只有一具孤坟,它见证了许多是非之事。这里的“孤坟”不仅是一个物质存在,更是一个情感的象征,代表着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反思。
颔联“坏檐仄柱若凭依”,诗人通过对庙中破败檐角和斜斜柱子的描绘,表达了对过往行人的怀念之情。这里的“凭依”不仅表示了庙宇的存在,更暗示了一种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底蕴。
颈联“门前过马空骧首”,诗人以一匹正在昂头嘶鸣的马作为象征,表达了对过去辉煌时代的无限向往。这里的“昂首嘶鸣”既是一种生动的形象描绘,又寓意着对过去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期待。
尾联“那得当年一顾归”,诗人通过这句反问句,表达了自己无法回到过去、无法再见到伯乐的心情。这里的“一顾归”既是对伯乐的赞美,也是对自己未能实现理想的一种无奈和遗憾。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成功地展现了诗人对过去辉煌时代的追忆和对未来渺茫前途的感慨。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反问等修辞手法,使整首诗更具哲理性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