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佳人号秀英,窃弄毛颖亲儒生。
解衣傍若无我辈,疏梅矮竹真天成。
公主朝妆弄眉墨,误作铅华污宫额。
此君剑器藏锋铓,张颠幻出公孙娘。
我来忽见惊心目,张八何生魏何熟。
酒酣耳热且勿喧,为我慇勤写双幅。

【注释】1.秀英:指赣州名妓王秀英。2.毛笔:这里指砚台。3.儒生:这里指读书人。4.解衣傍若无我辈:意思是说,秀英脱下外衣,好像没有我这个读书人一样。5.疏梅矮竹真天成:意思是说,秀英画的梅花、竹子非常自然。6.公主朝妆弄眉墨:意思是说,秀英在公主的妆容中,用墨来描绘眉毛。7.错:错误。8.剑器:一种舞蹈的名称。9.张颠:即张旭,唐著名大书法家,善草书。《宣和书谱》说他“常以醉后喜怒失于常度,故其书迹奔忽,若骤风骤雨,惊散乱沓,而烟云出没,山变龙蛇。”《法书要录》说他“每于草稿,多亏其口,或题诗于纸,皆以浓墨挥扫其旁,使众人见之者,以为神妙”。公孙娘:古琴曲《广陵散》的女主人公。10.何生魏何熟:意谓秀英画得如此逼真,连魏何熟也认不出来了。11.酒酣耳热:形容喝得烂醉。

【译文】

南州有个美人名叫王秀英,她偷偷地拿起毛笔,亲昵地为儒生磨墨。

脱去外衣,好像自己并不存在,她画的梅花、竹枝真是天然生成。

公主在化妆时,用笔墨描绘眉毛,却把宫额上的铅华弄脏了。

这位女子的剑舞,藏着锋芒;她的画技,能让人看到公孙娘的身影。

突然看见她,让我吃惊,魏何熟也分不清她是魏何熟,还是秀英。

酒喝到极畅时,不要说话,为我细心地画上两幅吧。

【赏析】

此诗是诗人于宋徽宗宣和年间(1118-1125)游江西时所作的一首题画诗。诗人观画之余,不禁感慨万分,于是作诗以记之。

第一句“南州佳人号秀英”,起笔便点明地点与人物。“南州”当指今江西一带,“佳人”即才女,“号”就是自称的意思。“秀英”乃王秀英之名号,一个“佳”字表明了作者对王秀英的高度评价。王秀英不仅才情出众,而且相貌绝伦,所以有“佳人”、“名妓”之称,这从诗的第二句“窃弄毛颖亲儒生”可见一斑。“窃弄”二字既表明王秀英善于偷艺,又暗示了王秀英的聪明机智,她不直接向别人学习,而是巧妙地利用别人对自己的好感和信任,偷取他人的技艺。这两句是写王秀英的外貌和性格。

三、四句“解衣傍若无我辈”,“解衣”指脱衣露体,“傍若无我辈”指王秀英脱衣后的样子,仿佛没有旁人在场一般。这里写出了王秀英的超凡脱俗,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

五、六句“疏梅矮竹真天成”进一步描写了王秀英的艺术造诣。这里的“天成”二字表明了王秀英的绘画水平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梅花、竹枝都是中国画中常见的题材,也是文人雅士们喜爱的题材,王秀英能够把它们表现得栩栩如生,可见其艺术造诣之高。

第七、八句“公主朝妆弄眉墨,误作铅华污宫额”则揭示了王秀英的另一种身份。王秀英的身份既是名妓又是画家,她不仅擅长书画,而且还擅长化妆。这里的“铅华”指的是宫中女子用来涂饰眉目的化妆品。王秀英在给公主化妆的过程中不小心将眉笔弄到了额头上,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王秀英的机敏聪慧和对艺术的专注执着。

第九、十句“此君剑器藏锋铓,张颠幻出公孙娘”则是对王秀英绘画技巧的进一步赞美。这里的“剑器”指的是王秀英所擅长的剑舞,“锋铓”即剑刃锋利之意,“张颠”指的是唐代大书法家张旭。王秀英的剑舞既有力又有柔美,充满了动感。而公孙娘则是古代著名的美女之一,她的形象被张旭所创造并流传至今。这两句话既赞美了王秀英的剑舞技艺,也表达了作者对她的敬佩之情。

最后两句“我来忽见惊心目,张八何生魏何熟”则是对王秀英的赞叹之词。这里使用了两个典故:“张八”指的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他曾经写过一首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这里的“张八”就是指李白;“魏何熟”指的是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甫,他曾经写过一首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这里的“魏何熟”就是指杜甫。这两个典故都表明了诗人对王秀英的敬仰之情。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特点,即人们普遍崇尚才华横溢的人,而王秀英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脱颖而出的一位才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