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深有佳趣,曾不减林泉。
众绿经新雨,残红堕夕烟。
栽萱北堂近,梦草故池连。
乘月时来往,清歌思浩然。

【注释】

希深:指唐代诗人王希夷。美桧亭: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南,唐王希夷曾作《美桧亭》诗一首。

【赏析】

此诗是诗人于大历五年(768)春在长安时所作。首联写景,以“幽”字点出亭子的特点;颔联描写景物,以“经”字点出雨后之景;颈联写自己怀念故人之情;尾联则写自己的情怀。全诗语言清丽,意境高远。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是写景,“幽”字点出亭子的幽静,而这种幽静又与林泉相似,所以“曾不减林泉”。接着三、四句又写景,“众绿”即指树木,“残红”即指落花。新雨过后,树色更绿,残红飘落,夕阳如烟,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这两句中,“众绿”与“残红”都是用颜色来表现景物的特征,而且都用得十分准确,生动地刻画了春天景物的形象。

五、六句是诗人对景物的描写,也表达了他怀念友人的感情。“栽萱”是种植一种草,即萱草。《诗经·小雅·北山》:“北山有麻,麻子有布。”毛传:“北山多萱草。”《说文》:“萱,鹿藿也,一名忘忧草。”《尔雅·释草》:“鹿藿,其叶如鹿角。”郭璞注:“似艾。”《本草纲目》:“俗谓之萱草,或云忘忧,以其气味甘苦,可食,故为之。”“北堂”,古代称内寝,即卧室。“梦草”即指萱草。《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即背叛。“故池”,即以前曾经游过的池塘。《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李善注引《韩诗外传》:“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曰:‘是所谓巫山之阳,高丘之阻,夏水襄陵,冬日涉凝,积雪没踝,白露横江,猿鸣三声,鸟啼百叫。’”《文选》谢脁《拟行路难》诗序:“余登郢城楼,观夏口山川,乃赋芳草碧色,萋萋不断,秋兔西飞,明月东升。……于是长洲之野,鸣鸠相呼,桑榆向晚,种瓜者欲眠;乌鹊起照,孤萤翔舞。荣光未晞,望舒已陨。……余游心未泯,寓目所及,咸植情根于杳冥。”

七、八句是写景抒情。“乘月”、“时来往”,说明作者常在夜深时到美桧亭游玩。“清歌”即歌声清亮悦耳。“思”是想念的意思。

此诗是一首咏物抒怀的小诗,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作者对友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清新明净,格调高雅恬淡,意境清旷空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