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明在彭泽,到任八十日。
虽营三径资,未穫公田秫。
珍重千金腰,不为督邮折。
拂衣赋归来,何异自投劾。
我生本樗散,山林久蟠蛰。
虽非渊明俦,颇亦慕幽迹。
偶然得一第,遂窃升斗秩。
未书蓝田考,已捧锦溪檄。
荒县饶逋负,催科费鞭抶。
彊颜簿领间,忽复弥数月。
心焉愧渊明,俯首三叹息。
番江何时还,哦松聊自适。
这首诗是诗人在官场上不得志后的自况之作,表达了他对于官场生活的不满和对陶渊明的羡慕。
首句“愧陶”,诗人以陶渊明自比,表达了自己的惭愧之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以其高洁的品格和淡泊名利的性格而闻名。诗人将自己的仕途与陶渊明进行对比,表示自己虽然也追求高尚的品质,但在仕途上却未能如愿。
诗人描述了自己在官场上的艰难处境:“虽营三径资,未穫公田秫。”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在官署中辛苦工作但并未获得相应的酬劳,甚至连公田的粮食也得不到。这里的“三径”指的是陶渊明隐居时种下的三棵竹子,象征着他的清高品格;“公田”则是指官府的田地,象征着官场的利益。诗人用这两个词来表达自己对于官场利益的渴望与失望。
“珍重千金腰,不为督邮折。”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金钱的看重以及对于世俗权力的挑战。尽管拥有大量的财富,但诗人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会因为世俗的权力而改变自己的初心。这里的“督邮”是指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监督地方政务,象征着世俗的权力。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俗权力的不屑一顾和坚守原则的决心。
“拂衣赋归来,何异自投劾。”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官场生活的态度。诗人选择辞职回到家乡,这就像是一种自我弹劾的行为,表示自己已经无法忍受官场中的腐败和黑暗。这里的“投劾”是指古代官员因犯罪被免职后向皇帝请罪的行为,象征着对官场的厌恶和决绝。
接下来的诗句,诗人回顾了自己在官场上的一些经历:“我生本樗散,山林久蟠蛰。”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感慨和无奈。他认为自己的人生就像一棵散乱的树一样,没有固定的归宿,只能在山林中度过漫长的岁月。这里的“樗”是指一种树木,象征着生活的无常和孤独;“蟠蛰”则是指冬眠的状态,象征着生命的静止和停滞。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于山林生活的向往。
诗人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虽非渊明俦,颇亦慕幽迹。”即使他并不认为自己有陶渊明那样的境界,但依然向往着那种隐居山林的生活方式。这里的“渊明俦”是指陶渊明这样的隐士,象征着高尚的品格;“幽迹”则是指隐居的生活,象征着远离尘嚣和世俗的生活。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于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于官场生活的不满。
诗人描绘了他在官场上的困境:“偶然得一第,遂窃升斗秩。”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在官场上取得一定成就时的无奈和自嘲。他虽然偶尔获得了一个官职,但这只是因为他运气好而已,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才能或能力。这里的“一第”指的是一种官职,代表着一定的荣誉和地位;“升斗秩”则是指官职的提升,代表着权力和地位的增加。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于官场地位的无奈和自嘲。
诗人并没有因此满足:“未书蓝田考,已捧锦溪檄。”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官场工作的不满和抱怨。他已经完成了一份关于蓝田的考察报告,但还没有来得及展示自己的成果就被调走了。这里的“蓝田考”是指一种考察活动,代表着对于一个地方或事物的深入研究;“锦溪檄”则是指一种官方的文书,代表着一种任务或命令。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于官场工作的疲惫和抱怨。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官场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待:“荒县饶逋负,催科费鞭抶。”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工作的无奈和对于官场生活的讽刺。他在一个荒废的地方工作,面临着各种拖欠税款的问题,还要面对上司的责骂和惩罚。这里的“荒县”指的是一个荒芜的地方,代表着不景气的状况;“逋负”则是指拖欠的税款,代表着经济问题;“催科费鞭抶”则是指上司为了催收税款而施加的惩罚和责骂,代表着官场的黑暗面。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于官场生活的失望和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诗通过对官场生活的描写和反思,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仕途的不满和对陶渊明的羡慕。同时,诗人也在诗歌中表达了对于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诗歌具有了深刻的内涵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