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池台迹已荒,年来华构压高冈。
长林不碍千山月,老干犹含九夏霜。
便觉平泉冠东洛,还依渌水记南塘。
蜗庐却喜通幽径,岸帻时来一啸长。

这首诗的作者为宋代诗人王洋,字子章。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章仆射山林
王子池台迹已荒,年来华构压高冈。
长林不碍千山月,老干犹含九夏霜。
便觉平泉冠东洛,还依渌水记南塘。
蜗庐却喜通幽径,岸帻时来一啸长。

译文:

章仆射的山林美景依旧如旧,他的园林已经荒废了。多年来,华丽的建筑压在了高山之上。
长长的树林不会阻挡月光照耀在千山之上,古老的树木仍然保留着夏天留下的霜。
就感觉到平泉之景可以冠绝于东洛,还能记得南塘的水景。
蜗庐却喜欢通往幽深的小道,时常来到岸边整理头发时会发出一声长啸。

注释:

  1. 章仆射:指的是宋代的官员章得象,他曾担任过多个要职。
  2. 王子池台:指章得象年轻时所建造的园林。
  3. 荒:荒芜、破败。
  4. 华构:华丽的建筑。
  5. 高冈:高大的山冈。
  6. 长林:高大的树林。
  7. 千山月:月光照耀在无数的山峰上。
  8. 老干:树龄很长的树木。
  9. 九夏霜:夏季留下的寒霜。
  10. 平泉:这里指平地的泉水。
  11. 东洛:古代洛阳一带,以东为上。
  12. 渌水:清澈的河流。
  13. 南塘:南方的池塘。
  14. 蜗庐:简陋的房屋。
  15. 通幽径:通向幽静的地方。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章仆射的园林之美以及他居住的环境,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情趣。首句描绘了曾经繁华的园林现已荒废的情景,暗示了一种时间流逝和变迁的主题。第二句进一步描绘了周围环境的荒凉,与第一句相呼应,强调了时间的无情和人事的变迁。

接下来的几行诗通过自然景物来表达章仆射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第三句中的“长林”和“千山月”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景象,第四句中的“老干”和“九夏霜”则表现了季节更迭带来的美丽变化。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也体现了章仆射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欣赏。

最后两句则转向了章仆射的居所,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平泉”和“南塘”分别代表了平地的泉水和南方的池塘,这两个词语共同构成了一个宁静、优美的景象。这里的“冠东洛”和“记南塘”意味着章仆射在这些地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品味。

整首诗通过对章仆射园林美景的描述和他居住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田园生活情趣。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感慨,同时也赞美了自然之美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