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舟荆溪上,溪水清且徐。
云中离黑山,惨淡初有无。
舍舟并松麓,下直浮屠居。
朅来东轩上,爽气已有馀。
飞来定何年,无乃与此俱。
奔流漱庭下,比竹梁寒渠。
山深绝凡境,物物清以臞。
萧森倚岩秀,夭矫悬崖枯。
幽禽发寒唳,响振高林疏。
我行亦良苦,却步计已迂。
解衣卧清昼,慰我千里劬。

【诗句解析】

  1. “游善权寺”:这句描述了诗人游览善权寺的情景。
  • “游”:动词,表示游览或行走。
  • “善权寺”:一个具体的地点,可能是位于某个山间或河边的古寺。
  1. “放舟荆溪上,溪水清且徐”:描绘了在荆溪上划船的情景,以及水流的清澈与缓慢。
  • “荆溪”:可能指的是一条小河流经的地方。
  • “放舟”:指划船。
  • “清且徐”:形容水的清澈和流动的缓慢。
  1. “云中离黑山,惨淡初有无”:描述了在云雾缭绕中看到远处的黑山的景象,感受到山的虚无缥缈。
  • “云中”:暗示着云雾缭绕的环境。
  • “离黑山”:指的是远离真正的黑山,可能是比喻或象征。
  1. “舍舟并松麓,下直浮屠居”:表达了诗人离开船只,走向松树下休息的地方,然后到达寺庙的场景。
  • “舍舟”:指放下船桨,准备上岸。
  • “并松麓”:在松树的坡下休息。
  • “下直浮屠居”:直接前往寺庙居住。
  1. “朅来东轩上,爽气已有馀”:描述了登上东边阁楼时,感受到的清新凉爽的氛围。
  • “朅来”:突然来到的意思。
  • “东轩”:可能是指东边的阁楼或亭子。
  1. “飞来定何年,无乃与此俱”:提出了对飞来的疑问,可能是对某个不寻常现象的好奇。
  • “飞来”:暗示某种神秘或非凡的存在。
  • “定何年”:询问这种存在是何时到来的。
  1. “奔流漱庭下,比竹梁寒渠”:描写了泉水奔流的声音,以及与冷冽的竹子相映成趣的景象。
  • “奔流漱庭下”:水流奔腾的声音洗涤着庭院的地面。
  • “比竹梁寒渠”:形容竹子的屋梁下的水渠也因寒冷而显得清冽。
  1. “山深绝凡境,物物清以臞”:进一步强调了山林中的清幽和简朴。
  • “山深”:形容山的深处,意味着环境之寂静。
  • “绝凡境”:完全脱离了世俗的境界。
  1. “萧森倚岩秀,夭矫悬崖枯”:描述了岩石的雄伟与悬崖的苍老,以及自然景观的荒凉之美。
  • “萧森倚岩秀”:形容岩石的峻峭和秀丽。
  • “夭矫悬崖枯”:形容悬崖的弯曲和枯萎,增添了一种岁月的痕迹。
  1. “幽禽发寒唳,响振高林疏”:描绘了幽静的山林中的鸟儿发出的叫声,以及它们在高高的树林中回荡的情景。
  • “幽禽”:指隐居山林的鸟。
  • “发寒唳”:发出寒冷而凄厉的叫声。
  • “响振高林疏”:声音在空旷的高树中回荡,显得格外清晰。
  1. “我行亦良苦,却步计已迂”:反映了作者行走于山水之间,虽然辛苦但也感到满足的情感。
  • “行亦良苦”:行走虽然艰难但也是一种享受。
  • “却步计已迂”:停下来思考已经偏离了原路。
  1. “解衣卧清昼,慰我千里劬”:表达了在宁静的白天解开衣带休息,以此来安慰自己长途跋涉的辛劳。
  • “解衣”:脱下衣服的动作,可能是为了更舒适地休息。
  • “清昼”:晴朗的白天。
  • “慰我千里劬”:安慰自己长途的辛苦。

【译文】
在荆溪上划船,溪水清澈缓慢。
在云雾中远离了真正的黑山,感受其虚无缥缈。
走到松树下休息,然后去到寺庙住宿。
突然来到东边的楼阁,感觉清爽舒适。
那飞翔的东西从哪里来?难道就在这里?
奔流的水声清洗着庭院,比竹林下面的水渠更冷清。
山林深邃至极处,万物都显得如此清瘦。
岩石倚靠着山峰秀丽,悬崖上长满老朽的藤蔓。
幽静的山林中鸟儿发出凄厉的叫声,回荡在空旷的树林里。
我也在旅行之中感到辛苦,停下脚步后觉得已经迷失了方向。
解开衣带躺在床上,让我能够好好慰劳一下旅途的劳顿。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作者游走自然之间的所见所感。首句“游善权寺”设定了诗的基调,即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体验。全诗以“游善权寺”为中心展开,通过观察周围的山水、植物、动物等自然元素,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第二句“放舟荆溪上,溪水清且徐”开始进入具体的自然描写,诗人通过描述溪水清澈且缓慢流动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第三句“云中离黑山,惨淡初有无”则将读者的视野扩展到更广阔的空间,从云端俯瞰黑山,感受到山的虚无缥缈之美。

接下来的句子通过“舍舟并松麓,下直浮屠居”、“朅来东轩上,爽气已有馀”、“飞来定何年,无乃与此俱”等句子,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善权寺内外的所见所感,从水面的波纹到山林的深处,再到寺庙的庄严,无不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切感受和对生活的热爱。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在自然美景中得到心灵慰藉的感受,即使是短暂的停留也是值得的。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和内心情感的真挚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诗歌的结构也较为完整,前后呼应,层次分明,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更具有吸引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