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耒阳来,已拜杜陵墓。
今行湘水湄,复识愚溪路。
兹游岂无益,登览屡吊古。
明日理扁舟,又向浯溪去。

【注释】

过愚溪登愚亭拜柳子厚像:从耒阳来,已祭奠了杜陵的墓地。今行湘水之湄,又见到了愚溪的道路。此游岂不有益,登高览古,多次吊慰先贤。明日理扁舟,又到浯溪去。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耒阳、衡山和衡阳时写的。耒阳为作者的故乡,衡山为他的故乡所在之地,衡阳又是他流寓之地;而愚溪,则是作者曾游览过的地方之一。因此,这首诗可以说是一首有家乡情调的纪游诗。

首句“我从耒阳来,已拜杜陵墓”,点出作者的行踪,表明作者是从耒阳出发,前往衡州(即衡山)。“杜陵”指唐代大诗人杜甫。杜甫曾因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长安(今陕西西安)避难至四川成都附近。后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草堂,自称“杜陵布衣”。杜甫死后,后人于杜甫故居旁建一庙,名为“少陵祠”。作者在这里祭祀杜甫,说明他此行的目的之一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今行湘水湄,复识愚溪路”。第二句说:“我现在正在湘江边行走。”湘江是长江的支流,发源于湖南境内的苗儿山南麓。潇水与渭水合流后称湘江。“复”字写出了游子的兴奋之情。“愚溪”即“愚泉”,在湖南衡阳市北。相传晋代文学家陶潜曾隐居于此,自号“五柳先生”。陶潜酷爱自然,常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表达自己的志趣。这里说的“愚溪路”,就是指这幽雅的山水环境。

“兹游岂无益,登高览古,多次吊慰先贤。”第三句说“这次游历难道没有好处吗?”这里的“兹游”,指作者此次外出游历之事。游历,就是游览的意思。“览古”就是观赏古代文物遗迹,也就是欣赏风景名胜。“吊慰先贤”,是指凭吊前贤,怀念古人。作者在游历中,既欣赏了自然风光,又凭吊了先贤。

“明日理扁舟,又向浯溪去。”第四句是说:明天理好船桨,又要到浯溪去了。“理扁舟”,指整理好船只,准备乘船远行。浯溪是衡阳附近的一处名胜古迹,相传是舜帝南巡至此,停舟饮水的地方,故又称作湘川、湘源。“明日理扁舟”,表明了作者此行的目的。

整首诗写得明白如话,感情真挚,语言朴实,风格平易,不事雕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